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看法是:“有效”即“有效果”。也即,对教学是否有效的判断,最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有无,它并不联系“投入”来考虑“产出”。有效性既是一种客观属性,也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之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应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为依据。同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质也是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程度的判断。所谓有效教学应该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一堂课40分钟,若处理不好往往时间不够,或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以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有效的情境设计不仅使学生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教学的情景创设必须简洁有效,在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必须紧扣数学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样的实际情景中不断的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这样的问题情景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当学生充满热情的来学习时,其学习效率必然很高。
例如:教学“11-20”各数时,教师拿着11只铅笔让学生猜数,生猜,师“太多了”或“太少了” ,最后猜对是11,后全班数数验证是不是11,再接着揭示课题:今天要学的数学知识是“11-20的数”,接下来这个11就没有什么用了。试问数学教师如果这么辛苦创设猜数的游戏仅仅为了揭示课题吗?有效的课堂要让情境内容有数学的内涵,并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数学化”。上面的例子如果教师话锋一转,说:“刚才老师把铅笔攥在一起,你们不容易猜,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人一眼就容易看出11根呢?”不就与新课很好的衔接,学生就会为了了解容易看出11根的方法进行研究思考,从而让学生自主转入新课“11的组成”部分的学习,这样情境不仅满足一年级孩子好玩的需求,而且情境有了自己的数学内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核心应该体现自主二字,如何做到自主:一方面是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是老师的激发和调动。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当然学习的效果就比较理想;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倾听、质疑、说服、推广,从而理解掌握新知,自主进行知识建构,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活力并且是最有效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问题:一是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圆的面积。但是这两个探索性问题的探索,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问题的探索方向是:
1、圆→(转化)已学过的图形→(探索)两图之间的关系→(推导)面积公式。
2、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灵活运用)求解。
在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来源时,教给他们三种思维方法:第一、猜想;第二、转化;第三、推导。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动手实验,用圆形工具拼成自己熟悉的图形,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切拼图形的过程中,讨论两个探索性问题:一是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圆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