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
策略研究》
总体实施计划
(2012、9——2015、1)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了解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促进和提高教师对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
2、通过研究和实践,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
3、通过研究和实践,探讨培养模式,形成可推广方案,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二、研究内容
1、认真倾听的习惯
在英语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听被列在首位;在听说互动交际活动中,听是口头表达的先决条件。学英语,必须从“听”做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倾听,是指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认真、安静地听他人讲述。倾听,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素质的体现、品质的外露。倾听习惯是指能够安静、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表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能听懂别人的表达内容,并根据要求作出相应的回应。学生在课堂上能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伴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2、喜欢大声读的习惯
“读"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朗读”。要求:正确拼读单词,响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等基本正确。朗读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等。教师要对症下药,变换教法,随时纠正学生朗读的不良倾向,刻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
3、乐于开口的习惯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勤讲、多练和常用,包括课内、课外两种环境。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说话机会,让他们在各种情景中跟教师学说、跟录音演唱、与教师、同学互讲;还应做到大声、清楚、流畅。引导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到开口说英语(单词、词组、句子、语片)、讲英语(日常生活对话)、唱英语(歌曲)、演英语(短剧、小品)、诵英语(童谣、小诗)等各项开口练习英语的活动中来。
4、勇于交际的习惯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应多方位、多途径设计英语交际活动,例如开展英语活动周、校园英语节、英语课本剧汇演、英语学习经验交流、英美文化介绍、英语国家儿童生活情况集锦、评选英语大王、小博士、小能人等专题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氛围,让学生能有广泛、自由的交流机会,在各种交流中获得信息、享受快乐、体验成功,使他们养成乐于用英语交际的好习惯。
5、积极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合作是儿童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鼓励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但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
6、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往往将听到的内容译成汉语,用汉语进行思维理解,而缺乏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不能做到边听、边理解、边记忆。对此,我们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让他们将听懂了、并理解了的信息联系起来形成连贯的记忆,并且将对话的要点通过这些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9—2013、3))
对目前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实施阶段(2013、4—2014、12)
⑴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验中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⑵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并不断调整操作方式。
⑶定期做好工作总结,实验效果作出评价,不断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进一步完善操作体系。
3、总结阶段(2014、12—2015、1)
全面反思、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