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评价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有观念层面的问题,也有操作层面的问题。下面就从操作的层面谈一谈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中存在着不少思维狭窄、观念落后、缺乏技巧、盲无目的的评价,这些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人格成长、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课堂评价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四个缺”:
1、缺广度
课堂评价具有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在日常教学中,评价的“激励”与“诊断”功能比较受重视,具体表现为,我们的评价都集中在学生知识学习方面,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对不对”与“好不好”的评判,并把学习引向深入。其实,评价可涉及的领域远不止这些,学生学习的能力(如朗读能力、想象能力、提问能力、听话能力等)、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情感态度、学习中流露的价值观都可以进入我们评价的视野。这些做好了,就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调控”与“导向”功能。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课堂评价十分缺乏的。
2、缺花样
有的老师喜欢用“对的”“好的”“哦,不错,请坐”这类的评价语言,甚至对学生不作评价。这样的情况偶尔出现也许是很难避免的,但如果在课堂是大量出现的话,那就成问题了。教师的评价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单调乏味的评价语言不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在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下、讲解难点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在评价上搞点“花头”刺激一下学生,那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3、缺力度。
很多老师习惯于泛泛的表扬与批评,比如,“你说得真好”“不对”,却抓不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与谬误,点不破“好”在哪里,“不对”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表扬无异于隔靴搔痒,没有什么力度可言,也就触动不了孩子心灵中柔软的部分。
“你说得真好。”这是泛泛的表扬,但对于回答特别突出的同学,我们这么评价:“你太有想象力了,将来能当作家。”可想而知后者表扬的力度大多了。专家指出,我们要学会表扬孩子,表扬得他坐立不安,摇头摆尾。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评价语言“缺力度”,包括上文讲到的“缺花样”,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真诚的欣赏,缺少课堂生命的激情。
4、缺过程
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一个“对”与“错”,“好”与“坏”的标签,关键还是要促进学生们学习方法、能力、态度的加强与改进,促成学生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有些情况下,教师对“配合默契”的答案大加赞赏,对“捣蛋添乱”的答案绝然否定或不予理睬,这样的评价犹如一把锋利的刀,斩断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对策
1、学习“三维目标”,开阔评价视野
如何增加课堂评价的广度呢?
我们仔细研究“三维目标”就会发现,三维目标与课堂评价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与三维目标相对应,课堂评价也可以有三维指向,即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开展评价,进一步又可分成许多小的类型,大大丰富评价的内容,可以说是基本包含了评价的绝大部分内容。其中的对应关系,列表如下:
三维目标
|
课堂评价主要操作要点
|
知识与能力
|
1、对回答的对与错做出辨证的分析,及时抓住回答中的闪光点与谬误。
2、抓住“差错”资源,在评价中将学习引向深入或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
3、很多学习的技能应进入教师评价的视野,如:朗读的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写字技能、提问能力、动作迅速与否、会听话与否等。
|
方法与过程
|
1、适当评价学习习惯,如:坐姿、注意力等。
2、必要时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如:你是怎么思考的?方法是什么?进而评价学习方法。
3、当学生表现不佳时,能指导后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再做前后对比评价。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1、重视鼓励,表扬 “言之有物”,有针对性,少用泛泛的表扬。
2、遵循正面引导的原则,对学生少一点直接打击,运用评价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
3、评价中适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中流露的价值观。
4、评价中充满激情,语言抑扬顿挫,力求评价的幽默性、艺术性。
|
下面略举几个实例来加以说明。
例一:
贾志敏老师上课前喜欢表扬几位学生,有的“坐得最端正”,有的“准备工作做得最好”,有的“眼睛一直看老师,在等待老师上课”……不一而足。
贾老师就是在评价孩子的学习习惯,在不经意间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中途,学生开始出现疲劳感的时候,再树立一两位榜样,同样能起到很好的组织课堂秩序的作用。
例二: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问学生“聒”是什么意思,一位学生说是“在别人耳边不停地说话,让人很烦。”王老师马上问了:“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聒’是由一个‘耳’和一个‘舌’组成,有人在你耳边说个不停就是很烦的。”王老师说:“你很会动脑筋,原来从一个字的字形上也可以分析出一个字的意思,别的同学都学会了吗?”
这个评价把一种理解字词的重要方法给凸显出来了。
例三:
上《看不见的爱》这一课,有个孩子是这么说的:“……那位盲童打碎了瓶子,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树立了生活的勇气,我在这里祝愿他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教师这样评价道:“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个评价就是指向学生的价值观,在班级中倡导向善的风气。如果老师换一种评价:“你说的真好”,就是指向知识的,是评价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这两种评价显然是有区别的。正因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关注不多,才更显其可贵。对学生价值观,教师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学生发言时,无意识当中会透露出真、善、美的一面,或者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这些,教师需要及时应对。
2、研究评价句式,丰富评价的语言
课堂评价的语言怎么丰富起来呢?
为了方便操作,我们从大量的课堂实践中提炼出了一些典型的评价句式,这些句式本身不一定能直接套用,但其中蕴涵着一些评价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大大丰富我们的评价语言,也有助于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1)“是啊……”(承接——深入型)
《看不见的爱》的导入环节中,老师问:“你们知道盲人是怎样生活的?”一学生说:“盲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看不到的,只能靠感觉来判断面前的事物。”老师说:“是啊,对于盲人来说,这世界是一片黑暗,可有一位母亲……”老师把学生的话表达得再深入一层,同时又自然引到下一环节学习。
(2)“不对……”(转折——拨正型)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问学生什么叫“祖国”?学生说:“祖国就是南京。”斯老师说:“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另一个学生说:“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斯老师说:“不对!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斯老师通过举反例的办法逐步矫正学生头脑中的对“祖国”这个概念的“相异构想”。
(3)“正可谓……”(总结——提炼型)
《厉归真画虎》一课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厉归真为什么能把老虎画得那么传神,一位学生说厉归真为了把虎画好,冒着生命的危险到丛林中观察老虎,亲身感受了“虎气”,才把老虎画得那么传神,教师接过来说:“你说得非常好,正可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生互动),实践——出真知(学生互动)。”教师对课文的总结提炼建立在学生的感悟基础上,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4)“老师听出来了……”(肯定——加强型)
《看不见的爱》中,一位学生是这么说的:“听到瓶子的碎裂声,我震撼了,因为那个盲童在母亲的精心指导下,终于打碎瓶子了,他终于成功了,终于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老师这么评价:“你一连用三个‘终于’,老师听出来了,你确实被震撼了。”
(5)“……但是……”(辨证——指导型)
一位教师上《给予树》,指名学生朗读“圣诞节快要到了……”这句话,那位学生以很开心的语气朗读,老师评价道:“句子读得很正确、很流利,也似乎很有感情,但是,感情把握得不对。”其他的学生又进行了尝试,最终明白了要以“发愁”的语气来读这段话,因为下文说了:“我只攒了100美圆,要分给四个孩子买圣诞礼物,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又多又好的礼物呢?”
(6)“这就是……”(方法——导向型)
一位教师让学生说描写春天的成语,一个学生说出“鸟语花香”,老师说:“这个词语漂亮,有声音,还有有味道。你这个词语哪来的?”学生说是在一篇散文里学到的,老师马上把话接过来:“这就是多读书的好处。”就这么一简单的过程,老师在班级中树立了榜样,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读书的好处。
(7)“啊?……“(幽默——激趣型)
贾志敏老师上《秦陵兵马俑》一课,问学生什么叫“发髻”,一学生说“发髻就是发型。” 贾老师惊奇地说道:“啊?”马上拉起了一位女生的小辫子,“这也叫发髻吗?你们看,我这三七开也叫发髻吗?”老师故作惊奇的样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
3、领会课程理念,更新评价观念
评价缺力度、缺过程,根源上看,还是老师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导致教师缺少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尊重,以及“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这些问题现在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还是要更新评价的观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真诚欣赏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我们每一节课不仅是在教给学生知识,也是给学生一次生命的经历,促进他们在学业、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因此,教师应摆正与学生的关系,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们。
当我们学会真诚地欣赏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课堂评价就会充满激情,充满力度,言之有物。我们应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倾听学生的发言,就像在接受一阵清新的春风,这样,你的评价一定充满真诚,你的真诚也一定能打动学生。其实,学生的发言中有许多能够打动我们的东西,只是我们忘记了好好去倾听。
相反,如果我们的教学过于功利化,我们的心灵趋于迟钝,那么课堂评价必然是枯燥无味的,隔靴搔痒恐怕再所难免。
(2)以评价促成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期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其中包含了“方法与过程”维度的目标,这足以看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课堂评价运用得当,恰好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种点:
一、评价中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比如,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捣蛋添乱”的答案,其实是一种资源(“差错资源”),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辨证分析,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在评价中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然后让他们进行新的尝试。这就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
二、评价中将学习引向深入。例如,《拥抱大树》一课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丹尼尔向大树真诚道歉,此时大树开口说话了,它会说些什么?一个学生说:“丹尼尔,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待我。”另一个学生说:“丹尼尔,你以后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大树。”老师马上抓住他们的不同,说道:“刚才的同学让丹尼尔不要伤害自己,你想到的不光光是自己,而是所有的大树,你比他的境界高一层次。还有更高的吗?”接下来,“好好保护绿化”、“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大自然”的答案都出来了,认识一个比一个深化。
三、当学生表现不佳时,教师指导后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再做前后对比评价。比如一个学生课文朗读得不好,你可以对他说:“你太随意了,再给你一次机会,认真点。”看到了他的进步,就可以表扬他:“进步不小呀。你看,认真了,就是不一样。”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这种办法很重要。
总之,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的课堂评价应该积极转变,以适应课改的要求。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从细节处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我们的课堂评价,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以促进学生在学业、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