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江苏省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王红霞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乌蝇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在数学课堂,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建议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二、借助教具,提高学习兴趣
三、动手实践,感受学习乐趣
四、利用游戏,调动学习兴趣
五、亲近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六、巧设练习,增强学习兴趣
六、巧设练习,增强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我们发现,数学教学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数学教学更精彩,学生更容易学好。但在实践中,却仍有很多学生放弃了学数学,仍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致。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与乐趣,是小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宜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课堂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它却往往影响一课堂的成功。有意识的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往往源于好奇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一旦被吸引,往往会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氛围中,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动机。如教学“十几减几”一课时,上课开始我就问:“小朋友们喜欢电视中的大风车节目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大风车节目摄制组看看。”(微机显示动画)大意是:大风车组的阿姨制作了15个风车,把这些风车装在了纸袋里,说是要给参加节目演出的小朋友分一分。这位阿姨刚走,小熊猫来了,手忙脚乱得到处翻,看见袋子里装的是风车,分高兴,偷了7个风车就跑了,阿姨回来了,发现袋子里的风车少了。我说:“小朋友们,阿姨一共制作了15个风车,小熊猫偷走了7个,你们能猜出袋子里还有几个风车吗?”学生齐声答:“能。”我说:“光能说出得数不行,必须说出想的方法,你们拿出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算出袋子里装几个风车呢?”这时学生非常高兴地积极地摆着手中的风车。通过电脑动画,为学生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借助教具,提高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帮助理解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小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三、动手实践,感受学习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是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存储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了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利用游戏,调动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分散,而课堂四十分钟对于几岁小孩来说简直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为了有效的利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四十分钟,教师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利用儿童爱玩、好动、爱游戏的特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帮助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在教学课堂后半段,适当引入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的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先把各数式子和得数写在卡片上,让一些学生举起卡片,让他们自己想一想,算一算,找到自己的朋友,并说说,为什么是它的朋友,找对了的,老师给他们戴上一朵红花。如果找错了,两个小朋友每人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引入游戏学生会兴趣大增,积极思考,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掌握方法。另外,把悄悄传话、打电话、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引进课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看过动画片《汤姆猫和杰瑞鼠》,学生非常喜欢勇敢、机灵、聪明、淘气的杰瑞鼠和有勇无谋、憨厚诚实的汤姆猫。在教学时设计了“汤姆猫和杰瑞鼠”的游戏,让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分别戴上汤姆猫和杰瑞鼠的头饰,代表男女进行比赛,谁先把黑板的题作完了,把这条小鱼“吃掉”,谁就是胜利者。这些比赛虽然每次只有两人参加,却连着全班男女同学的心,谁都盼望着自己心爱的伙伴胜利。因此,特别在意检查,以便发现错误,及时上去纠正错误。利用游戏教学,可以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同时还能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亲近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既然存在学生间成绩差距大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兼顾也成为了我的教学难题。我在实践中首先想到的是亲近学生,我相信学生只有喜欢一位老师,才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学科。因此我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我,通过加强备课和自身解题能力让学生信服于我扎实的基本功,这里我不错过每一次的表现机会。
既然存在学生间成绩差距大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兼顾也成为了我的教学难题。我在实践中首先想到的是亲近学生,我相信学生只有喜欢一位老师,才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学科。因此我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我,通过加强备课和自身解题能力让学生信服于我扎实的基本功,这里我不错过每一次的表现机会。
六、巧设练习,增强学习兴趣
当一节课的最佳时间过去,学生感受到疲劳、注意力比较分散时,要善于创设情景,引
当一节课的最佳时间过去,学生感受到疲劳、注意力比较分散时,要善于创设情景,引
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形式要多样,如:小竞赛、游戏等。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但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还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如在做表内除法练习时,根据孩子们纯真、善良、乐于助人的特点,创设情景说:“邮电局的叔叔阿姨为了能够帮助人们互通信息、沟通感情,每人要按地址分很多的信,小朋友谁愿意来帮助他们呢?”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桌上放了1-9号9个邮箱,每封信商是几就放在几号邮箱里35 7 82 405 366 427 568 287 306 279 459 205 246 729 255 217 728 124 648 。这时同学们都积极地来参与,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孩子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当然在做练习时还要注意分层训练,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