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作业设计 激发学习兴趣
——六月份研究小结
布置作业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它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然而,长期以来,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往往只让作业达到第一个目的。抄写生字、抄写生词、听写生字词、组词的题型在循环往复地进行着。这样的作业千篇一律,毫无生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业的设计也应不断改革。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变枯燥为趣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学生不喜欢作业是因为作业多或者形式千篇一律。语文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新颖多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完成的兴致,平时我布置的作业有:
1、精彩影视
鼓励学生观看人文、科普、及新闻评述类节目,如《人与自然》等。
2、名篇导读
鼓励学生阅读名篇佳作,交流读后感想,与同学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3、小小李白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结构形式的美,我有时也让学生尝试写写诗,如在学完《竹石》后,让学生写一首咏物诗。
4、故事接龙
老师给故事开头,让全班同学轮流续写,最后形成故事集,学生很感兴趣。
二、变抄写为实践
学是为了用,另外学也不能光从书本课堂中学,还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我主要采用走出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走进社会,使社会习的大课堂。
1、课内外结合。课内外联系。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学习了《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之后,学生们都深深地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因此我便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了有关鲁班或其他名人的发明小故事,让学生们阅读,并抽出一次班会的时间让学生们广泛交流。例如写《春天》这篇作文前,让学生充分阅读有关习作,积累春景的语句并结合通过观察找到的自己眼中的春天,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这样指导写起来就解决了空想的难点。
2、利用多种园地。大语文观指导下的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我在学生学习了格言、警句后,就发动学生去搜集流传在民间的各种警句、谚语和电视广告语进行交流,努力为学生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积淀言语交际经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