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小结——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1、善于聆听
儿童在6—7岁的时候,脑重约为1280克,相当于成人的90%。正常儿童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在教学中就会出现有的同学比较聪明,而有的同学成绩很差的情况呢?这和很多的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学习环境,还和上课是否注意聆听老师的讲课有关。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注意形象地比喻为通向心灵的“唯一的门户”,知识的阳光只有通过注意这扇门户才能照进来。数学课中,我们发现当你在上面津津有味地讲课的时候,有些孩子在东张西望,有的孩子玩着手中的笔或书,还有的学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也许一天、两天看不出不专心听讲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长久下去,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数学活动没有语文课那么生动、有趣,它没有动听的语言,动人的情节,学生会因为数学课的枯燥而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话,老师需要采用很多的方法,让数学课变得生动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幽默的语言,尤其对低段学生,老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使自己的言语符合儿童的心理。教师口齿要清楚,讲解要简单扼要,过多的讲解,将会减低学生聆听的兴趣,假如一个老师唠唠叨叨,翻来覆去,语言没有逻辑,学生会失去聆听的耐心。在教学过程中用提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向学生提问,既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教师可以点名让他们来回答问题。学生是否专心听课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有关,一些新颖的感兴趣的事物和色彩鲜艳的图片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对低段学生来说,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出示实物、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故事的形式或创设一个情景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如在上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时,我先让学生猜关于镜子的谜语。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首先要告诉学生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听,这就是聆听。聆听是一个能说的并能说得好的人,自己不说,而好好地用心地去听对方说。上课一定要专心听,听清老师和同学讲的每句话的意思,只有认真听,才会发现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如果你讲话的时候,别人不听,你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集中注意力去听清楚别人说了什么。另外,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聆听,告诉学生在小组内成员发言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听,要善于发现他们说话的重点。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去注意听,在四人小组讨论后不要让组长发言,而是请组长组织,大家商量由其中一个人代表组内成员回答问题。
2、积极举手
学生在课堂中能积极举手说明他们在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课,在积极动脑思考着问题。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善于积极思考的学生,在老师刚提出问题的时候就举起了手想要在大家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有些同学整节课都不愿意举手发言,听听别人怎样说就行了,甚至于个别学生出现从来都不举手的现象。学生不积极举手和很多因素有关:学生是否专心听讲,对问题有没有把握;害怕说错,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举了几次手,老师没给他机会,挫伤了积极性等等。为了激发学生的举手积极性,我大力表扬那些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采用奖励机制,比如加分、贴小红星或让同学拍手表扬等方法。对于那些平时不爱举手的学生,遇到简单问题的时候就直接叫他们回答,在他们回答之后表扬他回答很好,告诉他们记着下次要举手,偶尔看见个别平时不举手的学生有举手的情况就当即进行表扬,比如:某某今天真能干,能举手回答问题了。在教6的乘法口诀时,我发现一个平时不举手的女孩举着手,我就在全班面前表扬她今天真聪明,能举手回答问题了。这节课她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还举了好几次手,回答得也很精彩。通过积极鼓励那些腼腆的孩子积极举手,不仅让性格内向的学生胆子放大了,更是有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中,当学生举手非常热烈时又会出现以下的情况:举手的时候就怕老师看不见,没有把手放在桌子上,而是把手高高举起,有的同学甚至整个人站起来了;有的同学一边抖动着手一边嘴里“嗯、嗯……”地叫个不停,明显的意思就是老师快点叫我;个别同学会直接大声叫:“老师,我!老师,我!”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肯定学生会举手发言是好事,但要注意举手的方法,告诉学生正确的举手方法,让他们练习,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使他们巩固地掌握举手的方法。有时采用冷却的方法,故意不去叫他,等到他不发声的时候再请。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他们一定可以改正这个坏毛病,养成正确的举手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