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上个月的研究,本月继续对数学课堂上教学语言的清晰化进一步研究
三、教学语言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教师要善于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丰富的思想和联想,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既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切不可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等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这样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做成方的行不行?”就能启发学生围绕圆的性质这条线索去思考,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上达到新的高度。
四、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教师语言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有广泛的知识,还要善于把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为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教师要借助于自然协调的手势、表情等态势语,做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同时还要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如:“这个,这个……什么呢……什么呢?我说,我说”等等千奇百怪的口头语。一堂课就重复百余次,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有的教师过多使用指示代词,一味地“这个,那个”“这个三角形的这个角等于那个三角形的那个角……”这样学生看不清他指的是什么,也根本无法理解他说的这段话的意思。因此,教师不良的语言习惯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力,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时某一数学问题比较枯燥无味,可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事例,多点幽默。这样,可引起良好的辅助作用,唤醒学生听课注意力,调节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比例尺的含义”前,教师可以有意问:“比例尺是一把尺子吗?”学生一时不敢明确回答,教师幽默的问:“邮局卖油的吧?”学生齐答“不是”,“那是什么?”在学生全神贯注的状态下教师自然引出“比例尺是一种特殊的比。”
教学过程就是让教师、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相互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数学之美,美不胜收。数学是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科学,只有勤于思考,努力钻研,才能领略数学“天地”里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