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标识(一)
一、教材分析
人类为了交流而创造厂语言,通过利用符号、记号、图形等方式在记录与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创造了文字。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既可以通过运用简洁的图形符号,也可以通过立体的实物标识来完成。《实物标识》与以前学过的《标志》一课有一种内在的承接关系,现实中的标志(标识)有多种表现方法,许多实物标识就是实物模型制作的,这不但是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也给商业增添了艺术之光。这些既熟悉又新奇的实物标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人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了解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会充满想像力的美术作品,在为生活带来美的同时,也具有很实际的商业意义;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而充分认识到艺术的审美价值、商业价值及其社会意义。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欣赏,了解实物标识的特点及其在生活
中的运用,进一步感悟美术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
(2)操作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生活进行观察和调查,设计一个实
物标识的方案。
(3)情感目标: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他们
的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探索和创作的
欲望,进一步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2、教学重点:
观察寻找身边的实物标识,学习观察物体的特征细节。
3、教学难点:
掌握实物标识的特点及如何设计一个广告功能强,文化品位高,视觉冲击力大的实物标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主体为小学六年级孩子,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实物标识》一课的设计,有利于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导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与身边的事物紧密的相联系,让学习者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美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表现。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内容可以由问答型“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形象识别和理解能力为目的地教学类型。其特点既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范画、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实物标识图片。
学生:练习本、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
(谈话交流,互相熟悉。师:你们兴泰街上都有些什么店呀?)
1、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2)教师小结:这些用实际物体来作为店面的招牌就叫做实物标识。
(3)揭示课题:实物标识
2、合作探究实物标识的特点:
(1)猜一猜:图片里的商店是卖什么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结实物标识的特点。)
(2)介绍实物标识的起源。
(3)想一想,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实物标识?(学生可以分组讨论)
3、欣赏图片,激发创新:
(1)简介欧式招牌。
(2)学生欣赏图片资料,并说说最喜欢哪一个实物标识,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创意(实用功能、大小、位置)、标识物可以放置在哪些位置?(竖立在门口。装饰于挂牌上。装饰于墙面上。)
4、创作表现:
为自己感兴趣的店面设计一个实物标识平面草图,看谁的设计最吸引人最有创意。
5、展示评价:
(1)教师巡回指导。
(2)将作品布置到展板上展示,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3)评选出“最吸引人的实物标识”、“最有创意的实物标识”。
6、课后拓展:
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的实物标识,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一定会发现艺术无处不在。
课后反思:
根据课堂回馈的情况来看,本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导入激趣。我选择了麦当劳的实物标识——麦叔叔的形象来导入的。农村的孩子不是所有的都能一眼就看到并说出来,而且,麦当劳属于外来文化,我想了想还是以本土文化的形象出现比较好。
其次,欣赏环节。在引导学生从创意的方向欣赏时力度不够,导致后来在作业展示评价环节,学生没有足够的从富有新意、有创意的角度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而只是从“色彩好,造型美”来评价。
再者,作业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事先准备了空白的店面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作业环节不至于无从下笔,思绪能有条理的进行构思。并且还准备了小道具“工”字架,便于学生粘贴设计好的实物标识的草图,这样便解决了标识在店面不同方位的展示。但是,随之问题暴露的是:部分学生设计的草图过于简单,没有什么新意,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原来我低估了六年级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学生完全可以完成立体的实物标识。也就是说,在让学生准备学具的时候可以课前准备橡皮泥,让学生以泥塑的形式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
最后,作品评价环节。我课前精心制作了一座奖杯,最后学生们集体推选出“最吸引人的实物标识”后我才亮出,当时学生是惊呼,看的出都很想得到。由此,我知道最佳的时机我错过了。我应该在学生开始创作之初就亮出奖杯,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能够鼓励学生大胆组织语言对同学的作品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