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研究课《美丽的园林》教案(徐忠义)
研究思考: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借助形象传达的意蕴和境界,尤其在诗词、绘画创作中,有无意境和意境的高低成了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以古代绘画而论,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要描绘客观世界有形的“物境”,而且要通过形象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古代人称之为“情境”,也就是意境。在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文人园林中,浅池碧水、莲荷翠竹、明月清风都是园林景观重要的构成部分。这种能让人感受到雅趣、简远、疏朗、清新风格的园林成了园林中的上品。园主造园时,往往将某种精神追求寄托于园林中的景物,使观赏者在游览时能够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因此,要想充分地领略园林之美,一定要从整体意境着眼,了解其中孕育的哲理和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到中外园林艺术的美。 2、通过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园林的形式特点,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园林艺术,培养创造美的人居环境的意识及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中外园林建造审美观和设计手法的异同,了解中外园林的外观特点。难点:理解园林艺术对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
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林。
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
(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
我国园林的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
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园林的景的欣赏
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
动观
作业设计要求:
1、通过欣赏和讨论,说说中外园林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说说它们对美的不同追求。 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应得到充分的珍视、保护和发扬。请说说你的看法。 3、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和园林农村,这是体现了当代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和对美的追求。谈谈各自对把园林艺术融入城市建设,使城市变得风景如画的观点的理解。
反思: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园主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构园与吟诗作画有着相近的美学标准和精神诉求。园林的建造常常出于文思,园林的妙趣更赖以文传,园林与诗文、书画彼此呼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我们学习通过对园林的欣赏中要能够感悟到园主造园的用心,感觉到园林中所包含的意境和美,从中外园林的比较中,体会中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风格的造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