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文本成果>>学期研究论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学期研究论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发布时间:2013-06-04   点击:   来源:   作者:蒋锡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完成课程总目标和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按一定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进行指导,以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前研究主题的选择,需要教师的指导,活动中活动的实施、活动的操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活动后成果的交流、活动的总结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整个活动过程的安全问题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一、活动前确立研究主题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身边的问题以及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等,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并确定活动主题。在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可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中选择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确立活动内容或课题。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多方面寻找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觉得没有研究的问题或没有自己想参与研究的主题,这是很正常的,但又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这就像学科教学时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一样,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细心辨析,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开设有关活动选题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与同学老师家长讨论、启发学生反省自己记忆中有价值的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和寻找活动主题。如:各科教材中涉及与实践有联系的内容;学生个人生活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内容;学校、社区、家庭生活中人们已习以为常而不易被学生发现的不平常的问题。
      2、选题指导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学生思想活跃,喜欢异想天开,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老师对学生在选题中的突发奇想,哪怕它是幼稚可笑的,也要精心呵护。如“我与交通安全同行”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如有的想去认识交通标志,有的要编创交通童谣,有的则说要到马路上当一天交通警察,对于当交通警察这个大胆的想法我首先给予了“敢走出校园、大胆尝试”的肯定,接着引导孩子们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孩子们明白要去当一日警察必须事先与交警叔叔取得联系,而且要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这样才能使体验更有实效。综合实践活动是围绕主题活动实施的。在主题活动中,主题是灵魂,选择主题是活动的首要环节。又如新学期开始,在排座次时遇到了麻烦,发现班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坐在后几排看不清黑板,而要求坐在教室的前几排,可是却引起了其余同学的不满。我趁机在黑板上写下眼睛近视几个字,问:同学们,关于眼睛近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眼睛近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通过交流,发现学生想探讨的问题非常多,于是我们决定搞一次保护眼睛的实践活动。但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会变成一盘散沙,有头无尾,有时甚至会脱离主题。所以我就引导学生:从这些课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想研究的,除了你感兴趣以外,还要考虑你是否有条件来完成?同时要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再次筛选,科学组合,最终我们确立了四个研究小组:1、小小博士组:负责探究有关眼睛的科学知识;2、小小统计组:负责统计学校学生的视力情况;3、小小走访队:负责了解近视的成因及近视给生活带来的不变;4、护眼小医生:负责搜集预防近视、矫正近视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缩小了活动的研究范围,加强了研究的可实施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再是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而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
     3、帮助学生反复比较筛选,选择力所能及的活动主题
     学生有了想研究的专题或活动主题以后,接着出现的常见问题是所研究专题的可行性问题。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先提出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往往存在不少问题,如:所选主题过大,远离自己生活,不明确实践活动的核心等等。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筛选,选择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二、活动中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防止浅尝辄止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深度探究的原则。学生有了自己想研究的主题后,可能一开始信心百倍地去研究,但伴随活动的展开,会产生新的活动主题,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和困难,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深入持续的研究,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防止浅尝辄止。
  (1)培养观察、质疑的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会观察、不能质疑,就很难将课题拓展下去。为此,在观察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界定即将观察的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内容观察范围,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必备的知识、经验,确定观察的重点。特别对于实验中出现的短暂现象,有必要创造条件多次重复观察,并作好全面、细致的记录。同时,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最后写好观察总结。如在研究“我喜欢的小动物”一课题时,有两位学生同时同地观察蚯蚓的活动,一位学生由于观察毫无目的,除了取乐外,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另一位同学在查寻了一些有关蚯蚓习性的文献资料后,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计划,重点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坚持了一年,终于对此问题有所发现。
  (2)深入分析过程资料拓展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证实某一现象,发现新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然而,实践中的情形是不少学生认为把资料搜集整理好了就可以展示了,就大功告成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如向学生收集的资料发问——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知识?这些资料使你明白了什么?经教师点拨,学生进行了如此思考后定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并不断产生新的主题。
 (3)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
  学生在研究中往往由于课题太大或没有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而难以将课题研究下去。此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如有位教师发现某小组的学生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课题,研究初期,学生收集了各种各样中国文化的资料,有饮食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但由于研究主题分散,小组合作时学生不知如何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教师在查阅学生整理的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收集的关于江苏本地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很多,就向学生提问道:“你们收集了这么多有关江苏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想研究江苏的饮食文化与其他各省饮食文化的区别吗?”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究,开展了题为“关于饮食文化差别研究”的主题活动。
三、活动后成果展示的指导
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反馈交流的过程,是经验共享的过程,是调整深化的过程,教师不能放任不管,但也不能教师包办或者置身事外,成为局外人,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商量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呈现形式、展示方法、时间安排以及注意事项等基本内容,从而提高成果展示活动的效益。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发展性的评价,而不是终结性、甄别性的评价。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探究和学习的质量,因此,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这一阶段来考察其他学生的表现,并为主题评价提供依据。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编写的报纸,布置的板报等等。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如:小小蔬菜博览会,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1、依据主题类型特点,指导学生采用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展示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有主题探究(小课题研究)、项目与应用设计、参观与考察、社会参与和社区服务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展示形式。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形式有;实验展示、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结题报告,也可以综合进行;项目与应用设计的展示形式有:作品或模型、小发明与小制作、设计图等;参观与考察项目的展示形式有:活动中的照片及录像带、调查报告、开讨论会或演讲;社会参与和社区服务主题的展示形式有:现场制作、收集的资料展示、写好的倡议书、办一份小报、形式适宜的文艺演出。
2、依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
成果展示要以交流、激励为目的,要依据学生特点,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通过展示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展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例如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尽可能让其多说;动手能力棒的学生,让其多做;家里藏书多的学生,让他多展示收集的资料……还有,对于同一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和活动反思。例如“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利弊”,有的学生说最大的收获是胆量变大了;有的说是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有的说学会了与人合作……
3、依据材料特点,指导学生采用最优化的展示形式。
成果展示的材料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的。有些学生的成果展示材料是静态的,如一篇体验文章、一幅绘画作品、一张小报、一件模型、一些观察日记等;而有的成果展示材料则是动态的,如一次口头汇报、一场辩论会或演讲会、一个演示过程、一次心得体会畅谈等。另外,成果展示的范围不同,采用的方式也可不同,按范围可分为对内展示和对外展示两种形式。对内展示是指向本组、本班、本校进行成果展示,可采用的形式有班级辩论会、知识竞赛、制作展、墙报站、交流会等;对外展示是指向家长和社会进行成果展示,可采用的形式有亲子展示、座谈会、宣传会等。
  、重视全过程对安全与管理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是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的学习活动。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和组织,对活动范围、条件、背景、时间作周密安排。提高校外活动效率,减少不必要外出活动时间,尽量采取校模拟的方式,尽量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内开展活动。活动形式宜多采取小组协作进行,尽可能争取有关部门和家长的支持配合。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但教师要对管理、措施作出详细指导,作到活动中抽查,活动后检查活动记录。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关心的意识,使学生能安全有责任的活动,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有必要让学生讨论形成安全规程。
1、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这个名词,尽管大家天天谈,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安全到底有多重要,仍然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能让他们对“安全有多重要”有一个形象具体的了解,我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校园安全大家谈》,然后讨论:小明和小亮课间时在楼梯追逐打闹,摔破膝盖,这种现象在我们之间是不是也会发生呢?由于这个例子在学生的生活中时常发生,因此学生都积极参加讨论。正当学生讨论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我再问他们导致受伤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继续发言:“他们在追逐打闹时造成的。”“他们没有注意安全。”……我认真强调:他们因为没有注意安全,所以受伤了,注意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强调完后,让学生填一填课本第二页,让学生明白到,若没有安全意识,任何地方都会有可能受伤。
2、搜索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防止意外受伤。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单单靠书本的内容是不够完整的。因此,我的第二个教学步骤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安全隐患,用真实的例子教育学生如何做到防止受伤,如何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为了使这个环节得到落实,我首先进行细致的分工,每个小组都有负责人,然后走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捕捉安全隐患,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如:用数码相机拍下来,用笔将看到的安全隐患记录下来等。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一环节,我叫学生连续寻找这些隐患一个星期,地点亦不止学校,路上、商场、家里、公园等,都可以寻找,并且记录下来。由于活动的时间较长,学生找到的安全隐患也不少,同时我发觉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时候,明显比以前有秩序了,也就是说,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了。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对学生和教师的指导提出了共同挑战。它需要学生的自主性,但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是不容置疑的,这就给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不能手把手地指导,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学生,而是应该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学生活动时给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