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
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会做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了解种子的“旅行”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苹果,橙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水果,同学们喜欢吗?(出示切开的苹果和橙子)仔细地看一看,橙子里面排在中间的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谈话:对,是植物的种子,那么包含种子的这一部分叫植物的什么呢?
我们把它叫做果实,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果实与种子的学习。
4、谈话:果实包括两部分构造:果皮和种子。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在果实中受到保护。
5、辨认:老师这里还有一些,但是不知道是果实还是种子,请大家来帮老师辨认一下。(PPT)
6、学生讨论
7、小结: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是果实,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实。萝卜内部没有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比如无籽西瓜,香蕉等一些果实的种子退化了,不容易找到,但它们仍然是果实。
(二)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谈话:大多数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那么种子中的哪一部分长成了一棵植物呢?种子里面到底会有什么呢?
2、先仔细观察蚕豆外表,然后猜测种子内部会是什么样的呢?什么长成了根,什么长成了茎,什么长成了叶呢?把你的猜测画下来。
3、谈话: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通过解剖种子来验证。
谁来说说解剖种子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学生交流
5、教师示范:解剖种子
强调:剥开种皮的时候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地掰开。
6、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7、学生汇报
8、小结:我们观察蚕豆种子的时候,剥下来的外皮叫做种皮,其余的结构叫胚,其中两个肥厚的豆瓣叫做子叶,像小芽的部分叫做胚芽。
(三)探究活动,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谈话:老师带来了很多种子,奇怪的是这些种子怎么没有发芽长成一棵棵小苗呢?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问:有了这些条件种子就会发芽了吗?你试过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做实验)
4、谈话:我们可以做实验试一试。现在我们就先考虑三个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空气、水分、温度。那这个实验怎么做呢?比如我想探究种子发芽离不开水,应该怎么做?
5、学生讨论
6、问:研究水的时候,其他的条件空气,温度要不要相同?
7、问:谁来完整的说一说这个实验的具体步骤?
8、师生共同讨论:在两只瓶子里放入两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在一个瓶子里洒一点水,把两个瓶子放在相同的地方。
9、谈话:把刚刚我们说的写下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PPT)
同样地,空气和温度的实验你会设计了吗?
10、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1、问:怎样保证没有空气条件?(完全浸没在水中)怎样才有温度的差异?(一个放在冰箱里,一个放在外面)
12、小结: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我们一起来看看。
①在四只瓶子里各放入两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将1号瓶瓶盖拧紧。
②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然后都拧紧盖 子。
③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将2号瓶放到冰箱里。五六天后观察四只瓶子。
实际上老师是把大家的方案整合在一起,1号瓶无水,2号瓶温度低,4号瓶内没有空气。并且老师按照这个实验方案做了这个实验,要看到这个实验结果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同学们有没有耐心?
13、问:最终有一个瓶子里的种子发芽了,你猜猜看是哪一个瓶子里的种子发芽了?
14、学生回答
15、小结: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包括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四)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