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湟里中心小学 苗一平
观察能力是认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学习活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始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精细观察。观察是积累知识的起点,是科学发现的开端。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启蒙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启蒙,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我们的科学教材就是由一个个有结构的观察活动组成的,教材的编排是在引导一个初学者,通过选择熟悉的观察对象,开始有结构的观察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感性地认识世界。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上开展观察活动呢?我是这样去做的:
一、把握学生心理,培养观察兴趣。
浓厚的观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低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于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感知较为深刻,以直接兴趣为主。所以我在教学中,只抓住低年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实物、教具等展示给学生,将学生观察中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叶》时,首先向学生出示栩栩如生的腊叶标本,利用丰富多彩的树叶拼贴画和树叶拓印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去采集各种植物的叶,亲自观察叶的形状和特点,从而认识植物的叶形千姿百态,颜色五彩缤纷,真正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叶是各种各样的。又如学习《热空气》一课,我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热气球飞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异常高涨,议论纷纷。我此时就趁机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事物的活动。
二、依据学习内容,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一定要使学生明确观察要达到的目的,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才能减少观察的盲目性,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地方,在观察中积极地去伪存真,形成较清晰、正确的知觉。如《凝结》一课,我指导学生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并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之后,我告诉学生:过一会儿,看两块玻璃片下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发现在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热玻璃片下没有小水珠。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学生就很难发现这些现象。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务必会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克服观察的盲目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观察效果和教学效果。
三、抓住多种感官,增强观察体验。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五官去认识和感知,从而获得相关知识的。所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给学生一些最简单的观察知识和方法,是观察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也是学习科学、认识科学的第一步。针对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从感性认识出发,指导学生用眼、耳、鼻、舌等感官去认识事物,用趣味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教学《一杯水的观察》》这一课,在要求学生区分盐水、清水、牛奶、果汁、醋的活动中,首先让学生用眼观察,说说哪些你能叫得出名称。要求抓住颜色不同的特点进行观察。接着让学生用鼻子闻一闻,根据气味进行判断,当一名学生在闻气味时皱着眉头的样子引得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时,观察事物的方法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里了。最后做蒙眼辨物的游戏。让学生用舌尝一尝,区分出果汁甜,盐水咸,醋酸,牛奶淡,清水无味。根据这些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抓住物体的气味、颜色、味道等特点进行判断,他们很快就能区分出各种液体。因此,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定性观察,肯定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四、面对观察对象,传授观察方法。
1.排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如对蜗牛身体的观察,在观察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怎样观察蜗牛呢?”学生在充分讨论之后认识到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即先整体观察,再依次观察头、腹、尾)。再如在教学《种子和果实》、《根和茎》这一类型的课时,均都要求学生从外到里进行观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在外部找不着答案时,学生自然而然会从内部去查找,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通过有序的观察,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就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
2.对比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蜗牛和蝗虫外形特征的比较。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观察比较:蜗牛的触角----蝗虫的触角;蜗牛的眼睛-----蝗虫的眼睛;蜗牛的身体-----蝗虫的身体的比较等,认识到蜗牛和蝗虫是两种不同的小动物,使他们初步建立动物分类的概念。
3、提纲法。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前,我编出观察提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教学《土壤的成分》,在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前可出示提纲:(1)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摸一摸土壤是否有活着的动植物和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观察提纲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五、联系探索实践,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作为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的。刚开始观察时,学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说、胡干。但在观察活动中他们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我再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如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二》时,研究解决“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吗?”这样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猜一猜,然后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小苏打和醋两者混合后的变化。发现泡泡由大到小最后没有泡泡,从而得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发生变化这一结论,为下一步验证混合后的剩下物质是否是醋或小苏打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又如在教学《水》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通过尝试研究发现用眼、耳、口、鼻、手感觉时,不能先用手摸。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把不正确的步骤调整一下,把不合适的方法更换一下再试一试。最后,学生得出了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结论。这些结论既有课本上就有的,也有课本上所没有的,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的;风一吹,水面会有波纹;筷子在水中会变“弯”;水会变“色”……真正达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境界。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之,有效观察活动的开展,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训练和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