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合作习惯 提高学习素质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过去还有完成诺贝尔奖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是一种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各成员相互协作,以期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学会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悠闲地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意识,应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在突出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认个体活动的价值,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仍然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而是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遇到问题,往往不知从何想起,更不知从何说起,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等基本素质。例如,教师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进行讲故事、即兴演讲、诗歌朗诵等,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这种形势下,学生必定要独立进行思考,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老师明确的要求下,有序而积极地进行讨论学习。在学生圆满地完成合作后,向学生说明,以后每讨论一次,角色要轮换一次,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不同角色的机会,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配合,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2、合作。分组学习时,常常发现一组学生你说你的思路,我说我的见解,谁也不听谁的。结果是合作学习成了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教育学生要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有序合作。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实践的目标之一。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这也是改变许多课堂中的被动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