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的主体性教学结构的研究。
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为基本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及创新精神与能力为目标,由统一设计、同步推进的教师教的程序和学生学的程序有机结合组成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结构。
在主体性教学结构中,我们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调整课堂结构,真正从过去以教师为主,讲讲练练,问问答答的教学格局,转变为先学后教,学教互助,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结构。
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九寨沟》为例,对这一教学结构予以阐述。
1、设情境,激活内驱。
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如: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在导入时可进行这样的设计:
先用媒体出示九寨沟的风光图片,然后教师用语言描述: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到的几幅风光图片来自于我国的自然风景名胜――九寨沟。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九寨沟吗?今天啊,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九寨沟浏览一番。哦,对了,和我们同行的还有少数民族歌手容巴尔甲呢!听,他正唱着动听的歌向我们走来。(媒体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美丽的九寨沟。当老师利用媒体创设这样生动的情境时,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学习的内驱力被激活了。
2、导探究,提供帮助。
许多知识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创造过程,教学中,教师诱发学生参与探究,用再创造的方式处理教材,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主动探索。
如:学习《九寨沟》的重点段落时,可这样设计: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教师可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归为“风景区”和“动物区”两大块。由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自主选择相应的“园区”进入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作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说说你在九寨沟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观呢?说说行走在原始森林里,你会看到哪些动物?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景观或动物读一读,并谈谈你的感受。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景观介绍给大家吗?这样,以问题为出发点,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自主意义上的探究与知识建构。
3、织交流,多维评价。
一个学生要真正学会学习,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就必须学会归纳、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合理、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进行提炼归纳,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如:学习《九寨沟》一文,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进行了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一环节结束时,要适时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汇报交流,将自己的探究所得进行归纳、总结,与同伴分享。可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由小组推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并通过多维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