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想象来感悟萧红童年的自在与幸福。 3、通过品味,初步体会作者清晰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细化语言感觉。 1.童年的经历是非常珍贵的,会成为写作的好素材,会化为一种难以忘怀的感觉。这是刘绍棠听故事的感觉: ——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刘绍棠听故事的感觉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捕捉到的?故事如春雨,听课如春雨滋润万物,多么奇妙的比喻,多么神奇的语言啊!】 这是孙友田听母亲在月光下轻轻吟唱的感觉: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嗓音是甜的、香的,像流水,像和风,让孙友田感觉甜蜜、幸福,回味无穷。】 这是琦君摇桂花的感觉: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你从哪些文字捕捉到了琦君摇桂花的感觉?】 简单的文字、标点,经过奇妙的组合,就带给我们新鲜奇异的感觉,这是语文的魅力。萧红又是怎样传达在园子里的感觉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味萧红在园子里的心情感觉——寄情于事。 1.萧红重点描写了在园子里的哪三件事?【种菜 铲地锄草 浇菜】作者借助这三件事传达了她在院子里的感觉。请选择一个场景,用心读一读,划下新鲜的词句和标点,用心品味,写一写她在园子的感觉。 2.学生批注后交流预设。 【倾听是一种学习,补充发言需要智慧倾听与勇气。】 ▲种菜。哪里……有时……反而……【瞎闹 东一脚 西一脚 踢飞】 正是这样的细节促使我们捕捉到了作者的感觉。 作者用“哪里”“有时”“不单”“反而”这样普通的文字把细节描绘得让人身临其境。老师五次读《呼兰河传》,十次读本文,想给大家分享一段文字: 当祖父栽花,种下小花秧时,我就跟在后边,把那种下的花秧一株株扶正。哪里会扶得正,东一摆西一摇地瞎晃。有时不单花秧没有被扶正,反而被我弄得东倒西歪。 你觉得这段文字是萧红写的吗?能说说你判断的理由吗? 自由有趣的情景,需要自由活泼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把自由的心,有趣的情传达出来。 ▲铲地锄草。其实哪里……也不过……就是了……”【乱勾】【抛】 读着铲地的段落,我不由想起了栽花种菜的段落,多么相似的感觉,多么相似的文字啊!让我们想象我和祖父一起捉虫、摘豆、施肥等情景,像萧红那样写一写吧。 关注对祖父“笑”的描写。【视课堂情况而定。】 祖父的“笑”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笑得不得了。”萧红是个驾驭文字的高手,为什么对祖父的神情描写,单用“笑”呢? ▲浇菜。“祖父……我也……不过……而是……”【乱闹】【扬】 连贯的动作描写,两个感叹号。 自由读一读,演一演,感受平实自由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景物中影射的感觉——融情于事。 1.在园子里,萧红是自由快乐幸福,走进园子,她发现太阳是显得特别大。——引读。 2.昨天,我走进园子,知道这里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现在我们知道了景物自由,是因为作者自由;景物快乐,是因为作者快乐;景物充满生机,是因为萧红充满生机。 3.祖母是不喜欢我的。用针戳我,被针刺的萧红独自一人来到园子,她眼里的花不再是花开了,像睡醒了似的,玉米,倭瓜,黄瓜都变了。 花 倭瓜 黄瓜 .花儿,倭瓜黄瓜都伤心了,都想哭了,那是因为—— 多有意思的表达呀!“花儿”、“鸟”、“虫子”这些普通的事物,因为有不同的心情投射,生动的语言也就产生了!这就是融情于景 。 4.萧红在园子里是自由的,快乐的,幸福的,连睡觉都像在玩似的——引读14自然段。 5.一切皆因园子里有——祖父。【出示】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你从这段文字里读到了什么?那为什么作者不写“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呢?你又有了哪些疑问呢? 读一读《呼兰河传》,你会收获到更多。 四、选择事件,抒发情感。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很多趣事,请选择一件,与同学分享。注意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融于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中,也可以像萧红那样用自由率真平实的语言叙事,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板书 我和祖父的园子 种菜 铲地 自由 快乐 幸福 浇菜 【寄情于事】 【融情于景】 平实 活泼 细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