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结合,读文悟境
———《水乡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水乡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的水乡风光图。该课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立足学情,作如下设计:
一、复习导入
⒈板书课题“水乡歌”,指导学生读课题。
⒉出示词语:“水乡”、“处处”、“荡清波”、
“白帆”、“片片”、“飘满河”,指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环节,通过读词语,引导学生想象词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语表达的意境。
二、精读诗歌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⒈学生读诗歌,要求边读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⒉指导学生读后交流。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二)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1节
⒈读第1节,思考: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水乡的水多?
⒉学生交流。抓住“千条渠、万条河”等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⒊出示相关图片,先引导学生认识“渠”字,让他们了解:渠和河的用途一样;再指导
学生读出“渠和河的多”。
⒋出示“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一句,指导学生看图,感受池塘的水又多又清,再有感情地朗读。
⒌齐读第1节,感受“水多”。
(三)参照学习第1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
⒈读第2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船多?用横线画出相关词句。
⒉行间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并画出相关词句。
⒊学生汇报交流画出的词句。
(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千只船,万只驳”,试猜“驳”的意思。
(2)请学生看图,认识“驳”,大致了解“驳”的用处。
⒋出示课文插图,配文字“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
(1)学生读文字,看图思考:有什么新的(2)出示句式:( )像 ( )。指导学生模仿造句。
⒌齐读第2节,感受“船多”。
(四)图文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3节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水乡人民的勤劳能干。播放歌曲《太湖美》的片段。
2.学生读第3节,列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3.和同桌讨论,解决疑问。
4.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
论。着重点拨学生解决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
(1)什么是“新生活”?(比以前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这就是“新生活”。)
(2)歌怎么“装满箩”呢?
①先让学生观察“箩”的字形,根据偏旁猜:箩可能是用来干什么的?再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箩”的用途。
②出示“渔民丰收图”,引导学生读第3节,说体会。再相机点拨:渔民丰收了,高兴地唱起了渔歌。人人都唱歌,歌多得简直要装满一箩又一箩了。
5.齐读第3节,感受“歌多”。
【设计意图】《水乡歌》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每小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针对这一特征,教学时应遵循“指导—半扶半放—放手”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中,结合图画欣赏水乡美丽的景物,感悟水乡秀丽的风光。对仗,是《水乡歌》的一大亮点。然而,面对低年级学生,不需对其作深入讲解,带领品读意会即可。联系上文中“渠”与“河”的对应,引导学生品读“船”与“驳”,想象“驳”可能是什么事物,再看图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教学以语言文字为根本,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看图,启发学生联系白帆和云朵间的相似之处,体会打比方的妙用,既能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也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说打比方的句子,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装满一箩又一箩”是本课理解的难点,突破口便是其中的“箩”———从“箩”字的教学入手。这一教学处理看似简单,实际上它立足汉字本身,并依据字形的特点指引学生自主发现字形和字义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理解相关语句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浓厚的民族文化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的心中。
三、读中欣赏
⒈学生配乐读全诗。
⒉指导学生试着背诵全诗。
⒊指导学生想象水乡其他美景,用下面的句式作一首小诗。
水乡什么多?( )多。
千( ),万( ),
( ),
( )。
【设计意图】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体验水乡的美景,感受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小诗创作,有利于学生在积淀语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
四、生字学习
⒈出示生字:“飘”、“荡”,指名读。
⒉指导学生记忆字形,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说一说:这两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学生口头组词。
⒋教师范写。
⒌学生练习描红、写字。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领悟汉字的丰富内涵,并注意随时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布置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一题做一做。
⒈画一画:读课文,给《水乡歌》画几幅画。
⒉写一写: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一首小诗。
⒊诵一诵:从课外书中选一首写水乡的文章,在全班朗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业布置这一环节,可以结合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借助语文学习这一平台展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众所周知,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作用,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水乡歌》第二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起点铺陈、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