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现有的材料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挖掘生活素材,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灵活创新,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是选取材料,突出易行
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研究课、赛课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精巧的教具、学具。越是简便易行,越能受到老师的青睐。像片段中的数字卡片学生自己就可以制作,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学具却能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实现了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如用可伸缩的天线制作活动角、用卡纸制作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等等。这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材料的使用,教师减负了,课堂操作的实效却提高了。
二是用好材料,着眼有效
本学期我们组织教师观看了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角的度量》录像课。华老师创造性的设计了“量角 — 观察量角器 — 疑问 — 画角 — 认识量角器 — 量角”教学程序,尤其是在纸量角器画角,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觉地感悟出“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去重合在一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隐藏在操作技能背后的本质原理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同样都是教学运用量角器量角,华老师的设计不仅另我们感受到了名师的智慧与艺术,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操作活动。
常见的教具、学具,比如三角板、小棒、圆片、钉子板等等,除了一些常规的用途之外,有没有其他特殊作用,换个角度使用会不会更好。在学校的一些教研课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等等,教具的使用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操作的材料是死的,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操作的实效出发灵活地使用教具、学具,就会促进操作活动地有效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是挖掘材料,强化实效
教学第七册《找规律》时,我们深入研究教材,另辟蹊径,运用“手”做为操作的素材,将复杂的问题生活化、简单化。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原本抽象的规律依附于自己的“手”。又如让学生记忆长度单位及进率时,也充分利用了手,学生感度既有趣,又记得牢。这样的设计教师轻松,学生愉快,问题在“信手拈来”中得到解决,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久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