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结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徐忠义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文字出现以后,美术作为语言的功能似乎有所下降,但因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始终未能被取代。而感知能力恰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每个人的情感生成,智慧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基础之上。而人的感知系统中,尤以视觉的作用最为巨大。研究证明一个人所获信息的80%以上都是由视觉提供的。因此,英国文学家艾迪生热情的讴歌视觉:“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视觉。它用最多样的观念来充实心灵;它隔着最大的距离来接触外界的东西……它能分布到无尽数的物体上,能包揽最庞大的形象,能触摸到宇宙间最遥远的部分。”达·芬奇也认为视觉是人类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
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及其与之相关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我们美术教育中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在当前美术新课改中,这些能力的培养及其提高无疑是对新时期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月我从以下三方面着重作了研究:
一、从优化美术教学方法入手
|
二、从更新美术评价体系突破
|
三、从拓宽美术教学空间发展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性格、习惯,对社会理解、观察都不同。每一个学生就像是一个点,班级就像是一个面,而师生交流、传授就像是一条线,这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空间。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教法,单一地示范,直观传授课本中的内容。我们应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发展性内容,从刺激学生的多个感观出发,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让学生在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环境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得到立体式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特征来获得有关知识和丰富的表现内容。如:进行以“桥梁”为题材内容的创作,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内容――现实中所看到的桥梁,上课利用图片资料,进行启发性观察,最后让学生回忆、讨论,明确桥梁的用途、桥梁的种类、桥梁的周边环境等问题。通过以上内容启发,使学生再创生活情境,利用平时搜集的废旧物资进行加工制作桥梁模型或者拿起笔来画桥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游览活动,如:组织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还可以去街头和山林中去感知生活,培养学生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我们的美术教学如果有了立体的空间、多元化的渠道,我们的学生定会爱美、寻美、创美。
当前,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图像作为一种传达与交流的语言,其作用越发突显。人们甚至将我们的时代称为“读图时代”。学习美术能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视觉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视觉灵敏、快捷,有效注意的时间延长,分辨层次变得丰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从而使他们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文化的资源,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