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月研究小结
学生在新知识学习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科学前概念大多是不完整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种前概念常根深蒂固地留在小学生脑中,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由于教师对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认识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最后学生还是不清楚”的负效率现象。由此可见,对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研究,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提高。那么小学生这些偏颇的前概念从何而来?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
本月我主要研究了解学生前概念的途径:
1、(一)直接提问法。常见于课前导入阶段,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第一时间了解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结构。
例如:《空气的性质》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你知道空气有什么特点吗?
2、既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两个问题先了解学生对空气原有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识进而引起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问卷调查法。 教师把需要了解的内容让小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教师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统计数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统计数据真实可靠,能客观反映问题。
教师在课前将问卷设计好,主要是以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回答,老师也方便统计。
(三)画图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低段学生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与其逼着他们写、说,还不如让他们把想法画出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结果直观,教师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同时这种方法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
例如,在《简单电路》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假如老师也给你导线、电池、小灯泡,你能把小灯泡点亮吗?试一试,并把你连接的方法画下来。
这样设计让学生画一画连接方法,暴露出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