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文本成果>>研究课《青海高原一株柳》(钱春霞)
研究课《青海高原一株柳》(钱春霞)
发布时间:2014-01-08   点击:   来源:   作者:钱春霞

 课前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语言文字,向人们传达“面对人生的困境,挫折,不要无谓的抱怨,而应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做生活的强者”的精神、意蕴。
教学中我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听、说、读、写、思。教学设计着重体现课文独特而深刻的语言训练点,尽量让阅读始于深刻解读,终于巧妙呈现。
一、分析学情,找准起点。
课文篇幅较长,应该科学的思考,智慧的取舍。如对于柳树的顽强精神的体会,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解读体会出,所以可以舍去不要。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对柳树生长环境、外形、想象成长经历、对比灞河柳等环节进行概括。为合理删裁,找准积极语用的训练点而服务。从解读学生这一角度,我觉得六年级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想象能力、感悟和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于这样一种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想象比较等手法来托物言志,启迪思考的文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既关注文本,又关注孩子;既关注阅读,又关注表达;既关注教法,更关注学法。
二、细读文本,感悟表达。
仔细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的写作密码,有效引领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如6、7节同是想象和猜测,为何分两个部分来写?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对比手法表现柳树的顽强精神。6节是对比同一环境下,不同时期的柳树,体现“众死独生”,7节是对比自己的不同时期,体现“起死回生”。然后引生明白对比的对象和顺序不同,从而不光领悟作者怎么写,也隐约感悟为什么这样写。
三、智慧迁移,以写促悟。
关注语言的最后归宿点在于运用。教学中努力将学生的感悟点转化为表达点,或说,或想,或写,将别人的语言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进而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4了解作者描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写作手法,渗透了解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的写作手法能使事物特征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5、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播放《天路》,音乐渲染)
一、复习旧知,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至5小节。请你回想一下,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你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还有谁对这句话有补充?这样一说话就完整了。我们也要像这位同学一样,把话说完整。)
板书:神奇。顽强的生命力。
2、这样的一株柳树,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描述它的外形,而是先描述了高原非常恶劣的环境,请你来当个小作家,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板书:烘托)
看得出来,我们六()的同学上节课学得非常认真啊。
二、提出问题,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那么,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作者除了用烘托的方法来表现这株柳树的神奇,他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这株柳树的神奇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的6至9小节,想一想这几个小节写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这株柳树的神奇的呢?
帮助理出后面几个小节的主要内容。
作者先是猜测这株柳树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再是猜测它是怎样顽强地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的;最后是和家乡灞河的柳树做比较。
        ▲
发现作者的思路。哦,原来作者还通过了想象和对比来表现柳树的神奇的。(板书:想象、对比。)
2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6,7小节,看看作者想象了什么,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作简单批注。(批注时,我们只需要记录下关键词,交流时把你的想法完整说出来就可以了。)
我看同学们都在书上留下了思考的痕迹,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学生交流预设。
(1)        交流第6自然段。出示句子。在作者的想象中,哪些词句深深触动了你的心灵。(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能不能说说你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有补充。)
作者想象了什么?是怎么表达自己的神奇想象的:萌芽——幼柳——成长为奇迹。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如文中“一粒”“一团团”“一片”“一茬”“一株”“一茬一茬”“一条”“一岁”“一个”这些量词,看似随意,实则比较有心。
“随意”“有幸”“也许”等意味着这株柳树存活的偶然性。
“持续”“抛撒”“全毁了”“熬过了”“躲不过”等则告诉我们这株柳存活的不易。(这些都是作者想象中柳树的成长过程。)
最后一句话“不可思议的奇迹”,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想象这株柳树生长过程的不容易,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它的顽强生命力。
(刚才我还发现,很多同学都批注了第7小节?先请你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进行二次思考,等一下请你来交流。)
(2)        交流第7自然段。出示文字“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的精神。”
从她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交流。对,这段文字里有不少字眼是重复的。)你们从这些重复的词语中体会出哪些东西?从排比和反复中体会到了什么?鼓励多种体会。
想象了成长过程中柳树遇到的“高原风雪”“电轰雷击”的困难。
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样的反复。感受柳树的神奇。
最后一句是作者的赞叹。
同学们,让我们像作者一样,也进入想象的世界:
任意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想象着说一说柳树面对困难时的种种抗争。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大雪压柳树,柳树挺且直)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你们的想象比作者更丰富,更生动。)
朗读:也许,诗的语言更能表达我们此刻对柳树的敬畏,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诗的这种节奏、这种气势。
小结:你看,作者用了排比、反复这样的句式,想象了柳树面对磨难时的抗争,让我们都走进了这株柳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3、学生练写。
我们能不能也用想象的方法来写一写你看到的事物呢?有难度吗?没事,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大家看,这是(石缝中的小草)。你看到了什么?你又会想到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来猜测想象一下吧。
学生写作,评价。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你们挑战成功了。你们的想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石缝中小草的顽强生命力。现在,让我们从小草穿越回那株神奇的柳树吧。
三、前后联系,对比衬托,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学完了6、7小节想象的内容,作者又是怎么来对比的呢?
2、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8小节,找出描写灞河柳的语句。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3、哦,不比不知道,这样一比较,我明白了:同样一株柳树,如果它生长在灞河,虽然它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但没有人会关注它,因为平原上柳树太普通了,他只是柳丛中平庸的一株。但如果它生长在高原呢?当你在高原上见到它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4、现在你知道作者对比的作用了吧。学生回答。
四、整体回顾,深刻体会,追求生活中的“神奇”。
1
、这株柳树的神奇到底在哪里?现在你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读读第9小节,你会有更多的感悟。能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吗?(意思就藏在文字中啊)
我们由一株柳的文字,读出了这株柳的形象、精神和信念。
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带着你的独特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2现在你眼前的一株柳还仅仅是一株柳吗?(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真英雄)所以当我们读到这篇文章,自然想到了文章的作者?
(陈忠实,1942年出生,小时候的他酷爱学习,但因家庭贫困不得不休学一年,他含着眼泪离开了校园;20岁时,由于种种的原因,高考落榜;在他21岁那年,恰逢文革,像他一样的文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作者曾一度地徘徊、失落,但为了心中的文学梦,他忍受着寂寞与孤独,毅然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陕西开始了创作,历时10年,终于完成了一部代表巨著《白鹿原》。 )他的人生道路也是崎岖不平,人生遭遇一波三折,可是他没有放弃,坚持着他的文学之梦,终于获得了成功。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请你用句式:( )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 )练习说话。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3、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学习想象和对比的方法,让我们读懂了柳树的顽强,读懂了作者的用心,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收获了做人的智慧,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学会读书。以后我们写作也要用这种正面侧面结合的写法,作文才更有吸引力。
(读完这篇文章,如果有人问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你有什么想法?灵活)
五、布置作业。最后,老师给大家推荐2本书籍,《白杨礼赞》和《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希望你们能从中感悟更多、更深的生命的真谛。
1、推荐2本书:课外阅读《白杨礼赞》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选做一题)
(1)、我要做这样的一株柳——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2)、我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自述的口吻介绍柳树的成长过程)。
(3)、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一封信。
板书:
                             正面
15     海高原一株柳        烘托
             神奇            想象
         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 
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听、说、读、写、思训练。教学设计着重体现课文独特而深刻的语言训练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千教万学的终极点就是学会运用语言。首先,在教与学中,始终贯穿以读促写这条线,让学生先读后说,最后再写。其次整个课堂,包括板书都渗透了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的立足、文本的挖掘和取舍和迁移训练的落脚,一切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语言表达生长而服务,由于课文篇幅长,楼智慧取舍。读一篇文章,让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自己从中明白什么?这实际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摒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为学生的语感培养、语言感悟和语言运用训练让出空间,是一节 “为写而读、为写择读、以读促写”为主题的语文探究课,从读书角度看,读,是为写做铺垫。引导学生读、悟,说这是运用语言,说是写的基础。凸显为写而读、说。“为写择读”,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面面俱到不可能,所以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去表达。在引导学生读第六、七节时,引导学生抓住面对恶劣环境时的抗争,描写这株柳树的神奇,也渗透写作的指导。总之这节课,希望在读,说,悟,以及板书设计上渗透写作的指导,扣住本次活动课的主题。
  缺憾之处在于:对于文本研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在学生写作方面缺乏指导。经过大家的提醒,又经过仔细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的写作密码,有效引领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如67节同是想象和猜测,为何分两个部分来写?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对比手法表现柳树的顽强精神。6节是对比同一环境下,不同时期的柳树,体现众死独生7节是对比自己的不同时期,体现起死回生。然后引生明白对比的对象和顺序不同,从而不光领悟作者怎么写,也隐约感悟为什么这样写。
总之,希望在课堂上能关注语用,聚焦表达,努力实现教课文学语文的转变,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寄希望能找到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