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研究小结>>9月、10月研究小结(钱春霞)
9月、10月研究小结(钱春霞)
发布时间:2014-01-09   点击:   来源:   作者:钱春霞

           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掌握了提问的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沉闷的,不会课堂提问的教师也不能算得上称职的教师。 九月份和十月份我主要从提问这个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缺乏层次性

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一般是从初步了解课文到熟读精思,再到深入理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规律来确定课堂提问的层次进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提问,如:启发性的提问;疏导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检查性提问;总结性提问;结鉴赏性提问。
二、缺乏科学性
提问的内容是不是具有科学性,关键在于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如果不合逻辑,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三、缺乏针对性
提问的对象应当是全班学生,问题的设计必须要从全班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够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使全班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要避免那种因问题太难而使大多数学生变成旁观者、成为局外人的局面:平时举手少者先,多次举手而一次未得者先,想举手而又不敢举手者先;屡答屡对者后,屡答屡错者先。
四、缺乏思考性
    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一些突击式的提问,效果并不好,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水平上,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请学生回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认为课堂提问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需要精炼
在语文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学生无人能答。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需要合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方式上要做到循序渐进的引导提问。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段时间后,课堂的提问语言精炼了,在提问的方式上做到了循序渐进的引导提问。学生扩大了思考范围,提高了思考层次,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