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月研究小结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课堂效率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叶圣陶先生曾说:“老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人地位。但对于不学生来讲,由于其年龄小,自学能力差的特点,使得教师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向40分钟要效益,要质量。如何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应具有目标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效率的高低。
1、备课。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图形组合”时,可让学生自制七巧板等学具,课上用来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抓住求“面积和”、“面积差”展开教学。
2、提问。在讲每节新内容之前首先要提问。提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也是向智慧领域深入的信号。提问前,教师要重点备题,选择恰当的题目,使所想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为中心,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与关键,使知识牢固的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首先要提问学习落后生,借以督促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差生能掌握和运用,说明中、上等生更容易理解,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思考和回忆的过程。在提问到教材难点和关键性问题时,可选择上等生,对被提问的学生是一种激励,一种鼓舞。提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提问可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把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二、课堂中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伊始,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老师在讲课时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适当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采取直观演示法,讲解“数的组成”时,用线穿珠讲解,分就是从线中间把珠提起来,合就是从两端把珠拿起来,这样讲简单易懂,学生便于理解。当然,中高年级学生同样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图画(实物)演示与线段图相结合。线段图是一种精炼高度的表达形式,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若恰当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语言要条理清楚,准确规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条理清楚,准确规范精炼。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口语与手语的转换,手势语的手形、位置、形象性等要更加规范,才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3、课堂板书要合理科学。上数学课一般板书较多,学生既要听老师讲,又要看板书,很多问题必须通过板书才能得到解决。所以板书的好坏,对提高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关系。课堂板书应做到格式规范,字体正确,内容具有启发性、重点性。通过板书便于学生对所讲内容一目了然,加深理解,便于记忆。同时通过板书,学生还可以得到领悟,得到启发,自己得出结论。因此,成功的板书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需要经过具体化和经验化,引导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年龄层次不齐,智力跨度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分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出不同要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精选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效果
实践证明,盲目的过多的练习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反而,由于大量机械性的练习题目,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滞,加上那么多的作业,挤掉了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阻碍了他们思维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编练习题,并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力求精而少,练在点子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应尽可能把它都用在教学内容上,且必须要把这40分钟用在刀口上。
1、课后巩固要有强化意识:
(1)做好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2)加强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解决问题时,一道题可能有几种解法,等学生列出算式后,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尝试变通式练习。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生学完解决分数问题后,可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补充条件、补充问题、单位“1”已知或单位“1”未知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2、要充分利用好配套练习册和数学基础训练,抓住重点精讲多练,反复练直到掌握为止。
四、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其中,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安排 10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