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中进行教学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对比课程评价理念的最新发展,当前我们在小学生美术学习评价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轻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美术学习评价的方法、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者只有老师,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评价的结果只能是主观片面的,缺乏整体性和互动性。
一、正确评价,放飞个性
众所周知,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应该是“生命体”。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个性的生成性和丰富性。每位学生的美术天赋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善于把握物体的形态,有的长于丰富的想象,有的擅长色彩搭配,教师要能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适量的鼓励、评价,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优化评价,激发灵性
绘画的题材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儿童会不同程度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他们的生活。这一切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往往能展现出不同的、非常丰富的作品,这就是学生的创作灵性。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灵性,就能让学生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某一个体在认识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学生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教师评价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评价能力很低,对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能付出正确的评价。这时,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吸取和接受一定的评价标准,学会掌握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活动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现学生的灵性,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
美术教学的一个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美术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形成。毕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富有个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树立学生本位意识,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在自评、互评的交流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于张扬和发展。如我们在上课中可以设置评价表,以第一人称从我是否带工具、是否倾听、是否提问、是否成功等内容,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学习态度、价值观这些隐性目标去评价,以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生成。
事实证明,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一滴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催化剂,它为每一个儿童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能使学生评判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显露自己的特长,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并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学习,使他们的“闪光点”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而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的“一刀切”做法,只会严重束缚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