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文本成果>>基于学生前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吕卉论文)
基于学生前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吕卉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19   点击:   来源:   作者:吕卉

 

学生在新知识学习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科学前概念是小学生在科学课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小学生的前概念有的与科学概念相似,有的与科学概念相悖。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也教得轻松;反之,学生就会觉得很难接受,同一知识点往往反复出错,教师虽竭尽全力但收效甚微,让人颇感无奈。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前概念的特点:
1、小学生的前概念中感性的成分很多
学生的前概念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有时他们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例如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力与运动的认识、对溶解现象的解释等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2、小学生的前概念中的一些解释缺乏守恒性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都还处于“前运算”的阶段上,他们对于一些现象的认识缺乏守恒性,造成了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在光线通过放大镜的解释中,他们有人认为通过放大镜以前的光线比通过以后的光线多,也有人认为光通过放大镜后变多了;再如在闭合的简单电路中,他们会认为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大小不同。
3、小学生的前概念中有的存在“泛灵论”的成分
“泛灵论”是指把本来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以意识或借用神一类的虚无事物来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在年龄越小的学生的解释中“泛灵论”成分往往也越多。比如,对于力的存在,年龄小的学生往往认为有生命的物体才有力量。再如,对于“生命死亡以后会怎样”的解释中,有的小学生会想到“天堂”或“上帝”这类虚无的事物。
4、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对于学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的那些前概念,它们在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存在于一定的认知框架或体系中,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比如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浮力”及“力是维持运动原因”的前概念就非常稳定,教师很难通过一两个实验来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
5、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对于学生感性认识不太充分的前概念,它们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不太稳定。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这类概念在不同的情境下同一个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因为这类前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太稳定,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干扰,因此这类前概念是比较容易改变的。
6、前概念是个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下的小学生前概念可能不同
对于同一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主要缘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以上访谈的实例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小学生,由于他们在文化和生活经验上的差异,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上也有着一定不同。比如在对“生命死亡后会怎样”,美国的小学生的解释中就渗透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予以充分地尊重,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尝试性的解释加以处理,不能在武断地否定掉一些“不科学”的前概念。教师要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发现自己前概念中的错误之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情境所引出的问题就不能太分散,否则学生无法对自己的已有认识进行验证和澄清。这样学生才更有兴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