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学期研究小结)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明晰、合理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针,又是控制教学行为的方向盘,其作用不言而喻。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等。一句话,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执教者首先应该准确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教学策略、拟定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特级教师魏星说,教学目标大体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必须教的(确定性的),二是可以和可能教的(动态生成的)。必须教的就是确定性的内容,它有三个含义:一是统一,二是明确,三是规范。尽管语文课程理解是多元的,但是核心任务和目标不能变,那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的基点、原点,也是叶圣陶、张志公等前辈强调的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是其他课程无法完成的。面对一篇篇课文,我们要从中“剥”出语文知识,连续性地教,整体性地教,系统性地教。那确定性的教学目标如何制定呢?
一、要多角度解读教材
一是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式,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读者阅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要暂时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和教学任务,以从容的心态与作者倾心交谈,用悠然的心与作者对话,在一次次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后,就能发现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谋篇布局的方法,以及文中隐藏的要点和关键。对教材的特点和特色理解了,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文本,组织教学。
二是作为教师去阅读教材。拿到文本材料,先不要急着去看教参和相关资料,也不要像赶集似的匆匆浏览,自己先要进入文本。解读文本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产生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回归自己的角色,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去潜心引导,去感受语言的潜力,去揣摩编者意图,进而创造性地构建知识体系,设计教学环节。
三是作为一名学生去阅读材料。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体悟文本、获得语言、方法和情感的积淀都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因此,解读文本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细读教材,要体察学生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
二、要整体把握,前后贯通
首先,要将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整体接触文本,全身心投入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做灵感式体悟。其次,要找准切入点,牵一发动全“文”。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
三、要有单元整体意识
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构成。因此,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教学重点的确定,需要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编辑意图有整体的理解,了解一篇课文在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做到了解一套,熟悉一本,明确一单元,备好一课。同时,语文教学又是一种可能性,它更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性地教,选择性地教,创造性地教。语文教学就是发生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转换之间。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情在教学对话中动态生成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课程标准及具体学情,从教材中淘出最值得教的“学科知识”,凭借专业精神把它情景化、活动化,在课堂活动中最后内化为学生的“主体知识”。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生成,我们要做到三点:
一、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
学生在语文课上最大的痛苦在于,对于自己早已经知道的东西,老师绕来绕去地讲个不休;而最需要老师指导的内容,教师却又视而不见。要让课程知识转换为学生的主体知识,一定要学会学习分析: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课程标准的?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学生的兴奋点会在哪儿?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学生感悟肤浅的让他感受深刻,这样才会让学习增值。
二、以最主要的活动带动最丰富的活动空间。
二、以最主要的活动带动最丰富的活动空间。
设置的目标和活动不要多,要找到最佳的“生长点”。这个支点非常重要,它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的主线,同时也形成了一条言语的理解、生成、生长的主线,能给学生充分的语言空间、情感空间和智慧空间。
三、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三、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语文课还是浅近一点、感性一点、亲切一点好。教师的本事,就是让学生觉得知识的亲切、美好。如果不能把教学目标转化为饶有情趣的活动,那么,学生思维的触须就不会摆动,或者摆动的幅度很小,学生就无法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