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研究小结>>学期总结(钱春霞)
学期总结(钱春霞)
发布时间:2014-06-23   点击:   来源:   作者:钱春霞

 

精心设计学习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内容提要:本文从简要评析名家取得课堂教学高效益的原因入手,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精心设计学习目标时,应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这两方面的关系,在教学中要能做到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和学法,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语言训练,提高语文素养,掌握反馈信息,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习目标   内容   语言    训练    语文素养
现在的语文课堂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花样翻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让很多语文教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笔者听过不少名家的语文课,发现他们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益,是因为他们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学习目标。他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制定简约的教学目标、运用简明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在有限的时间里,使语文教学做到扎实高效。
首先,名家根据“以教为学服务”的理念设计的学习目标一定是简约而科学的。的确,学习一篇课文无非就是字、词、句及篇章结构,但现在的教学目标越研究越复杂,将本来明确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离不开以上目标的三个方面,但问题是,此三者实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割裂。譬如,在学习某一词或句子的时候,其本身就包含了情感、价值等因素,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分为三,反而让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无从把握,导致教学中情感的凝涩、流程的断痕、语言的说教。所以,教学目标一定要简约,“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要一目了然,便于操作。
其次,名师运用了简明有效的教学方法。方法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他们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其实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第三,他们的教学过程很简洁。过程体现思路,过程简洁,思路也就清晰了。一节课仅四十分钟,如果思路不清晰,效率肯定不会高。在指导学习时,名家一方面会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另一方面去了解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既得“文意”又得“文法”。
    可以说,在众多影响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因素中,学习目标的设计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实施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它的独有的内涵,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利用学习目标上语文课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三维目标。但是语文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把知识、能力、思想统摄于形象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必须将其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突出语文的整体形象性,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以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与形象相关联系的情境中,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此外,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字词的最佳期,在学习目标的设计时,虽然要重视语言形式的训练,但是要让学生根据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等要求,在语言环境中扎扎实实地炼字、品词、赏句。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素质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的关系
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
根据学科特点,我们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新课标”,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知识、能力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度”三种能级水平;还要有过程和方法目标,按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顺序,体现出“正确“、“连贯”、熟练三种能级水平。如第12册《三打白骨精》一课,我们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人物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领悟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性格特点。3、初步了解三字文化,欣赏小说的情节,领略古典小说的魅力。以上三条目标具体地从三维目标展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既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又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这样便于语文知识结构的形成。
第三、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和学法,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语言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读、讲、议、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但是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其基本的教法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并且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两者协调、同步的特点。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不但应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教师要恰当合理地分配好40分钟,尽量压缩提问、抄写、训导时间,加大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比重和密度,这是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
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听和读着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说和写重在表达能力的训练,理解和表达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往往“读”又是着力点,通过“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语)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凡是要求侧重熟读的篇目,应该指导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字字清晰,语调抑扬,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内部言语,为转化为书面语言和口语作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人人过关,并且立足于课内完成;凡是要求复述的篇目,应该按不同的要求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既能积累语言,又能运用语言;凡是要求练习的篇目,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各种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练习,并在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句的训练,小学中年级应侧重于句群和段的训练,小学高年级段的训练和短文的谋篇训练并重。总之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步提高。
第四、掌握反馈信息,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信息,尤其是反馈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语文教学历来反馈较慢,学生累积误差较大。由于缺少反馈,课堂教学是否达标无法了解。因此,教师对反馈的信息应作及时处理,特别是对关键性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应予以提倡或表扬。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使学生以成功后的欢乐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我想:教学目标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和检测,都应该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对文本要有自己的认识感悟,课堂教学难以进行预设,因此教学目标必须关注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目标,做到教学目标弹性和刚性的结合。因此,由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精神,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绝对不能忽视,教师可以从信息反馈、理解和应用的结合、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上对课堂学习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预见性把握,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克明《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语文建设》第4
2、程红兵《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之我见》《语文学习》第2
3树荣《让理论回归现实——谈教学要不要预设教学目标》
4、刘华《从结果到过程——阅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回归》《语文建设》第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