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3月份研究小结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前提。怎样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这个两个月着重研究了这个问题,制定了如下目标:一、立足年段目标,准确定位,提高实效。二、明确单元目标,围绕专题,提高实效。三、明确读写训练目标,有的放矢,提高实效。四、围绕目标设计内容,分解目标,提高实效。
耗时低效是语文教学中呈现出来的一个弊病,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常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不够用,两个课时难以完成长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试验,不断反思,结果发现,我们常常抱怨语文课不够,是因为自己总是觉得一篇课文要理解的知识点太多太多,大至课文情节,小至词语理解、标点符号等,都觉得很有必要讲,这也想讲,那也想讲,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所以眼高手低,造成了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很想面面俱到,结果什么知识都没有抓牢。于是,我便扪心自问,教完一节课后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样教?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有那些收获?经过不断自我质疑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我渐渐从刚才的一大连串迷误中找到了方向:对于这一连串问题,应该要明确:教什么比怎样教重要得多,而决定教什么的指挥棒就是为什么而教。明确了为什么而教,“教什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也就是说,先要定准教学目标,解决为什么而教,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所以说,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我从教学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达成目标这几方向着手钻研,就准确地定好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这一话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立足年段目标,准确定位,提高实效。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2008年7月)总结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如就“理解词语”这一目标而言,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让教学目标有效,定位准确,还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因不研究教材,不了解学生,教学目标脱离语文学习的轨道,远离学生的经验,忽视学生的情感,拔高或看低学生的认识,以致课堂教学中出现“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等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确定教学目标时没有立足语文学习,没有立足学生的发展,而是以教师为中心,漠视学生的情感、需要、知识结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学。我们必须把握好年段目标,将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立足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指导才有“效”可言。
二、明确单元目标,围绕专题,提高实效。
细读教科书的单元导语,我发现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点是单元主题十分明晰,单元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每个单元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编排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课文。我们就要顺应单元主题展开有效的语文教学。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本单元根据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三篇课文都是反映战争年代的动人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根据单元主题,明确单元目标,制定了如下几个单元目标:1、三篇课文都是反映战争题材的故事,叙述的方法都是顺叙,都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的。2、通过人物的对话体现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学习作家刻画人物的手法。3、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英雄群体的写法。对单元目标的把握,既要顾及文章本身的特质,又要对单元目标有所侧重,有所倾斜,从而紧靠教材编写的意图,让学生一步一步达到课程总目标。
三、明确读写训练目标,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实施课改工程以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点是单元训练重点非常明确,从低年级的“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到高年段的“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都旨在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学习语文的收获或方法,逐渐养成在阅读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对定准能力目标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交流平台,侧重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运用到习作中。教学时,应该找出这样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从而把这种阅读和写作手法迁移到其他文本中和习作中。又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训练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阅读时常用的方法,在本单元中,更应该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句子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学生比较接受这些方法:一是联系上下问理解;二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三是读进去想开来理解;还有一种理解方法是用“这个句子表面上是说……实际上是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句式写出句子的意思。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把能力目标定位在“学会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理解句子的技能。
四、围绕目标设计内容,分解目标,提高实效。
从上述三点可见,设定单元目标要从年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等方面考虑,于是我们教学就要围绕目标设计内容,分解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由于所选课文是说明性的文章。按《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所以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把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分别把“抓住要点”和“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落实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中,并各有侧重,两条线索双边进行,同时切入,同时展开,互相渗透,形成纽带,引领教学,既不互相干扰,又节省了时间,既抓住了要点,又了解了说明方法。像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目标分解,能够把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掌握。
由于每篇课文的体裁、语言特点、表达方法等都不相同,有些适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的适合学生朗读感悟,有的适合学生欣赏积累,因此,课堂教学总是难以面面俱到的,要选择适合该文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有取有舍,才能准确地定位目标,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分解教学目标,层层落实到教学内容中,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设定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学习水平和个性品质等的差异等,顾及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2年来,我从事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学,教学上的点点滴滴,成败得失告诉我,《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是作了整体框架设计的,从纵向看,教学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达成目标四个阶段;从横向看,语文教学目标就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的。纵向目标和横向目标互相渗透,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的有效指导,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准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才有“效率”可言。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如果指挥棒的方向指引错误,就如一盘棋局,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相反,指挥棒方向对了,就能引领学生以教材为轨道,以教学目标为方向盘,一步一步达到年段目标。总之,有效的指导必须顺应语文学习的规律,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应学生的认知,归纳这一切,简单地说,也就是顺应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