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有效提问探析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也应成为教学的起点。以问题为杠杆来启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教学手段。普列汉诺夫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出问题。”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一子下错,满盘皆输。”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此惊人的联动效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很值得探讨。
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由学生提,有时也可以是教师直接给出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开门见山,直奔重点,而绝大多数我们研究的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
1、教学新课前提问要有启发性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每一课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每一单元集中学习某一方面知识,而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上《蜡烛能燃烧多久》这一课时,先演示点燃蜡烛,罩上玻璃杯这一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蜡烛点燃罩上玻璃杯后熄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氧气没有了,有的则猜测是氧气不够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这两种可能,由此引入新课的第一个活动。这种铺垫式的提问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新课时提问要抓住重点
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教师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动物和植物》这节,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外,提出动物和植物在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别这么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是生物的特征后,围绕着教学重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抢答。通过这样反复的抢答,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
3、训练时提问要抓住联想
联想有助于学生思考,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只要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最后形成概念。例如《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一课教学,当我问到“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你们还知道什么?”的时候,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说开了“我知道兔子是哺乳动物,蛇是爬行动物。”“我知道蛇是靠身体的摆动和腹部的鳞片往前运动的。”接下来,我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补充。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将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了老师出示的动物的其他知识,充分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
正如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合理的提问,有意的提问,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有效合理的提问,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追求最生动、有价值的“提问”,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引领学生,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