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中,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形成科学课堂中的提问,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引领学生,是一个值得小学科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下面是我个人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提问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简洁明了。
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周全的思考,准备好你的问题,草率的发问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确有效的信息。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二点。第一,表现出你为简化问题付出了努力,这可以使你得到回答的机会增加;第二,简化问题使你得到有用答案的机会增加。比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以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提问: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有这样的性质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这样的提问过渡自然,简洁明了,既复习了旧知,又导入了新学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具有猜测性的成分,或是有,或是没有,但不是随口的作答,而是经过大脑的深入的思维活动后的结果,后面的理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助推剂,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二、有目的地提问,明白你最想问什么,去除无意义的提问
我们教师应该要注意优化问题的结构,尽量减少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让他们少走弯路,而在有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整堂课是以课堂提问贯穿始终,教师漫无边际的提问近乎无休无止,问题是一个连着一个,就像女同胞上街逛街,走到哪逛到哪,只要是时装店进去看了再说。这样的课,不要说学生,就是听课老师也被搞得晕头转向,而学生呢,更是陷入了茫茫的时间黑洞里,不能自拔,疲于奔命。例如:《液体的热胀冷缩》,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我们看到水位上升了吗,上升了多少?发生了哪些变化啊?其实对于教师的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把前面的二个问题合并,甚至去除。告诉学生:在做实验时注意观察红水水位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尝试对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解释。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运用已知的现象详尽地描述冷热变化,引导学生认识水热胀冷缩的现象。教师适时地帮助学生理解膨胀与收缩两个词语的意义。建立热胀冷缩的科学概念。
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的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第三,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四,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二、努力创设情景,力求让学生自主发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它指明了探究的内容和目标,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科学》主编路培琦语)
而科学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二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自己喜好事先设计好问题。课堂中向学生连环抛出问题,这种“一问一答”的问题设计程序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没有参与到科学的学习当中,没有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没有投入到科学的实践研究中去。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该鼓励让学生自己来提问,积极倡导学生好问的学习态度。只有多问,多想,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深入研究。一个个心中的问号最终变成萌发创新意识的源泉。
教师提问的方式还很多,提问的艺术也不仅仅如此,总之,提问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质,要问得贴切,要有开发性、开导性,切忌滥问;要把握最好时机,问得恰到好处,释疑火候要适宜;要掌握好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使“问”有所得,“答”有所得,这样才能问出艺术水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