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研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
1、基础概念研究
科学素养是本课题的基础概念。对于这一基础概念的科学界定,直接关系着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①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断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关注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养[
四个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方法指对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的了解或把握,以及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科学精神则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由此可见,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既要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