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预习实效的策略
内容摘要:
预习是高效学习的开端,就是学生在课前运用自己仅有的知识,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学习。预习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预习实效的策略呢?
关键词:苏教版 一年级语文教学 预习 自学
引言:
从多年以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来看,课前预习是一个让学生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质疑并思考的环节,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的一个过程。如果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能够落实到位,就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通过课前预习之后,都老师将要讲的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在课堂上与老师配合默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落实预习这一环节呢?
一:目前低年级语文教学课前预习的现状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每一位教师在下课之前都会给学生布置的课下任务,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不明确、对学生课下预习的结果也不能及时检查以及在课堂上能够涉及到学生的预习成果的东西不多,长久以来,会让学生产生预习不预习结构都一样的感觉,导致学生课前进行预习的积极性下降,所以也就渐渐开始不重视课前预习。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自制力弱、知识储存量小,再加上教材中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同学的学习程度来说还是存在内容多而难得情况,若教师在课下不要求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通过课堂上仅仅的四十分钟来说要掌握一节的内容,还是有点难度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
二: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程度有限,大多数的同学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懂得该如何去预习,没有学习目前,一般情况下就是读一读生字或者课文,达不到所应该达到的预习效果。所以说,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课前预习才能真正达到实效。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的内容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出本文的难点,并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预习,一边思考,课前预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其次,不同类型的知识要有不同类型的预习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熟读生字,做到发音标准,认清笔顺;第二,根据拼音朗读课文,并能够标出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生字。
三:关于怎样提高预习实效的策略
(一):课前预习的几个切入点
第一,“从读切入”,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前预习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读,让学生通过拼音,去读生字,读句子,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第一课,《识字》,学生要在课前对这些生词进行朗读,发音不准的询问老师或同学,标出难点,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从重点切入”,一方面节约预习时间,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第七课《骑牛比赛》的过程中,这篇文章的重点讲的就是这位骑手坚持不懈的最后取得胜利的精神,“为什么这位骑手能够取得胜利?”“他为何要告诉小姑娘他曾经在牛背上摔下了上千次?”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才能够达到预习的效果。
第三,“从美点切入”,如在学习《春笋》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同学进行预习的过程中要用发现美的眼光去体会其中的美词、美句、美的手法、美的思想,借此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很显然,要让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才是让学生能够持续预习的前提条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可以采取课上留取小部分时间进行预习的方式。一般的读课文、划生词都是最基本的预习,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独立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欲望。
(1):在预习新课文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型的文章进行迁移比较,让学生对新课文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第一课《识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寻找出这堂课所要学习的韵文跟以前学过的韵文之间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梨花、杏花、桃花”等都是描写景物的,知识花的品种不同,在这样的预习过程中,学生就不会感觉枯燥。另一方面,让同学们思考新学的汉字跟以前的汉字有什么区别,观察它的偏旁,想想汉字的意思,增加印象。
(2):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类似第五课《草原的早晨》一类的文章,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注意文章的情节,文章中涉及到几个文物?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文章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渐渐的,也就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及时测评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尤其是对于自制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成功不进行及时的检测,学生就会慢慢产生惰性,从而不去预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即使测评。
例如,教师在临讲课之前,都可以花费五到十分钟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成功进行检测,或默写、或朗读。还可以让美味学生都贮备一个预习本,将每节课自己预习的内容纪录到本子上,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对预习成果进行课堂测评提供一个依据。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所遇到的难点,还能够督促学生持续进行课前预习,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激情。
总结语:学生若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自觉预习,持之以恒,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一定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坎柴功”,学生通过预习熟悉课文,才能够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敏煌. 浅议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预习指导[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40期
[2] 谷锦屏. 小学听读识字的教学研究[J]. 北京教育 1994年Z1期
[3] 王叶军. 自主学习意识下课前预习汇报的深化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0(13)
[4] 何丹凤. 学生预习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