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文本成果>>教学设计(王佳波)
教学设计(王佳波)
发布时间:2015-07-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佳波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规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
1、师在黑板上写123
猜猜老师接下去会写哪个数?
根据学生回答继续写123456
接下去老师会写哪个数?(7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怎么会知道老师要写的数?
(引导至规律,板书: 规律
2、师在黑板上写123
再猜猜老师接下去会写哪个数?(学生答4
继续1235813
接下去老师会写哪个数呢?(21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规律。
3、小结:原来,这些数排列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前后比较,就都能找到这种规律。 
其实不仅数存在着规律,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存在着规律。
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去找找生活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数字规律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谈话:兔子乐园里小兔子们正在举行才艺表演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很有规律?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兔子蘑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
3、仔细观察每一组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小组内互相说说,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后,师指出这样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板书),并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两端的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分别是兔子、夹子、木桩,派在中间的物体分别是蘑菇、手帕、篱笆。(板书: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排在中间的物体)
4、请同学们数一数每一组中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比一比每一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5、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说一说。
6、归纳规律:
通过刚才的比较、分析、交流,我们发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反过来,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补充板书: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初步建立间隔排列规律的数学模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1、谈话:像兔子乐园中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好吗?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将小棒根数与圆的个数填入下表,看看小棒根数与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多媒体出示:

小棒的根数
圆的个数
 
 
 
 
 
 
 
 
2、学生自主操作
3、交流小结:
    填写实验记录单,观察一下小棒根数与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汇报后提问:这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
4、口答:(仍然按照上面的排法)
1)如果摆了12根小棒,应该摆几个圆?(11 怎么来的?
2)如果摆了9个圆,应该摆几根小棒?(10   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摆小棒、圆片来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建立生活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间隔排列规律的认识。]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1、谈话:其实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同学们你还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事情吗?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
(学生说一说,如五个手指有4个空档,4排课桌有3条空档……
2、欣赏一组照片(多媒体出示),找一找其中蕴含的规律:栏杆;长廊………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类似规律的例子,进一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使学生对间隔排列规律产生更深刻的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1题(多媒体出示)
1)指名口答。
2)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2题(多媒体出示)
先出示第1问: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答案,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演示,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弄清楚木头锯成的段数相当于排在两端的物体,锯的次数相当于派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根据规律,锯的次数应该比锯成的段数少1 
再出示第2问: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智力问答,看谁反应快。
1)一根木料锯成5段,要锯几次?(4次)
2)一根木料锯了8次,锯成几段?(9段)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使新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
3、游戏活动:(同桌摆小棒和圆片)
1)要求:请5名女生上台排成一排,如果每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想一想老师该请几个男生?该怎么排呢?谁愿意上台排?
2)要求:请5名女生上台排成一排,还是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要求是男生比女生多1人,该怎么排呢?
3)要求:现在我再请一名女生上台,要求两个男生中间站一名女生,该怎么排呢?
现象:女生站在边上。
教师提问:现在有几名男生几名女生?(6名男生6名女生,男女生人数相等)
队伍两端站的是男生还是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
但是有没有谁不符合要求:两个男生中间站一名女生呢?(没有)该怎么排?
排完后提问:这样的排列又有怎样的规律?
小结:一一间隔排列,当围成一个圈时,男女生人数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4、做想想做做3题和第4题。
1)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第4题,独立思考,说说为什么?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物体相同
       排在两端的物体      排在中间的物体   1
                                      兔子8只)        蘑菇7个)
                                      夹子10个)       手帕9个)
                                      木桩13个)       篱笆12个)
 
 
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熟悉而喜欢的兔子乐园的画面,使学生与数学知识产生零距离,更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感情。在设计中,主要体现了三大特点。
1、注重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兔子乐园图导入新课,学生很兴奋,抓住机会,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从中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
2、把活动引入课堂。动手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
3、教学环节的设计处处体现找规律,而且适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教学,我明白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就是引导由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发展为对数学本质规律的探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从真实问题开始逐渐发展到抽象的表征,而不是相反。重要的是,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提问)要帮助学生逐渐减少对环境(图象、实物)的依赖。数学从抽象中获得了自己的力量,学生才能对抽象的数学过程充满信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