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课教学发挥数学学科的过程性价值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王文霞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最基础的时期,也是关键期,在这一特殊时期,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的有效性和“学”的有效性两方面,老师教的有效性是基础,学生学的有效性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刚刚开始进入学习阶段,还有很多不适应,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方面可能会觉得难度较大。在受教育之初发挥数学的过程性价值,有利于学生们在后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更好的获取数学知识。在现代化的今天,微课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被很多教师用于课堂。本文在分析小学学生数学过程性价值基础上,利用微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探讨提高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策略。
一、微课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教学的特点:1、以视频为核心内容,教学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
2、教学主题强调某个知识点,内容精简,易于学生理解应用。3、教学形式灵活方便,可结合视频、音频、动画、课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4、课堂情景化,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5、反馈及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微课教学的优势:1、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二、怎样利用微课教学发挥数学课堂的过程性价值
(一)利用微课教学将数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数学教师们首先要认识到给学生自由和实践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单单重视试题性的数学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加法这一内容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加一加自己的名字都多少笔画。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请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平时是几点从家里出发的,然后从家里都学校要多长时,最后算出到达学校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另外,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越来越普及,利用微课,老师可以在课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个性化的给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再根据其它教师的意见和评价,及时修改自己的课件和上课方式。
(二)利用多微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过程性价值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学生喜欢看动漫节目,微课堂上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第五章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师们可以利用微课在课件上引入同学们喜欢的动漫角色,让同学们找出其中是对称的人物图形,老师也可以制作一些印有动漫人物的小卡片,让同学们画出其中某个人物的对称轴,或者量出人物的头饰或者其武器的某个角,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一些常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也是不可少的,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探索式教学,课堂讲解采取课堂互动讨论,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而且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微课的多媒体资源,上课时有效的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相互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初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享受数学课堂的精彩过程,提高数学教学的价值与质量。
(三)利用微课营造轻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如果老师上课的气氛过于严肃,学生会感受紧张甚至焦虑,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课堂的开展。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在课前讲一些和数学相关的脑筋急转弯和小笑话,在课堂上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给予小奖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有利于学生们自由发挥,对于大脑的开发和语言特性的拓展都是很有利的。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图形的变换时,随便给一个图形,让学生自由发挥与设计,可个人可小组创作,经过变换后看哪一组得到的图形最好看,并能准确讲出自己的图案是怎样变换的。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住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这样学生主动记的教学过程比老师强硬教的传统教学更有价值。
结束语:微课教学有一定的优势,针对数学课程过程性强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数学课堂的特点,好好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微课教学的优势,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要侧重于于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