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开放性的,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但必须要求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要使每位学生都努力为小组的研究工作出点子、作贡献;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间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氛围,重视学生间的相互倾听,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促进彼此构建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还可能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如教学三上《蚯蚓》一课时,每组都选择了感兴趣的问题来观察蚯蚓,其中一组的选题是: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在小组长的安排下,组员们个个都忙开了:有的拿放大镜,有的拿玻璃,有的忙于记录……学生在组内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发现:蚯蚓爬行后会留下痕迹;蚯蚓爬行时身体是伸缩的等等。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获取了有关蚯蚓的很多知识,充分体现了探究的快乐。
又如我在教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协作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再有自己的宝贝去玩空气。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玩法,并推选出一位学生汇报。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达成了一些共同的认识,得出了同学们较为满意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并不完美,可是这个交流探讨的过程却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而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出新的火花。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