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概况 |
 |
|
|
|
|
发布时间:2015-08-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青月 |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与”“齐”,重点理解“艰难”、“情不自禁”、 “称赞”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看图想象、音乐渲染等手段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咏华山》的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词语和句子卡片、贴图、课件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跟老师板书课题。
“咏”字是什么意思?(歌颂、歌唱)这篇课文歌唱、歌颂的是什么呢?(“华”是我们刚学过的生字,上半部分要写扁一点,左右靠拢,下面一横要足够长,托住上部分,竖要写得短而有力。)
通过上午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中藏着一首诗,你会读吗?
2、 (示图)出示诗指名读。
预设1、你真像个小诗人啊。我们像他做个小诗人吧!
预设2、你读的很准确,如果能读出诗的味道,就更好了,谁还想读?
3、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的呢?请你看着填空说一说。
代,有个小孩名叫 ,在他 岁那年,跟他的先生去 ,写下了《咏华山》。
过渡:华山顶上的景色怎样?寇准赞美华山的什么呢?让我们赶快跟随小
寇准和他的先生去登华山吧。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华山!(学生发出啊的赞叹声,)同学们看着图片都忍不住“哇”地惊呼起来了,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这就叫做……(出示词卡:情不自禁)
同学们刚才都情不自禁地想说什么呢?(出示中心句卡片:啊!华山真高哇!)让我们一起情不自禁地赞美华山。
2、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华山的高呢?请你轻声读读第二小节,找找哪
些句子写出了华山的高呢?
3、 哪些句子看出华山很高?(交流)
4、 第二小节都写出了华山很高。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老师告诉大家,华山
有2100多米,相当于700多层楼那么高!你们说华山高不高?再读中心句。
5、自古华山一条道。登上这么高、这么险的华山,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口干舌燥,遇到危险)
6、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多么不容易啊?这就叫(出示:艰难)指导读词。
(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登上了山顶。)指导读好句子。(突出登山之艰难)(预设:真不容易啊,一路上要遇到好多困难呢?听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他们艰难登山的身影,)
7、 小朋友,我们终于登上山顶啦!(出示图:华山、人)哇!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高高的山顶,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 指名读,边读边想想画面。
9、 交流、贴图。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想象到的画面,引导学
生贴画)
贴远远近近的山:你们看,这山,有的在近处,有的在远处,有的更远一
些,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就叫“远远近近的山”,这些山原来也很高啊,怎么到这儿都变得这么矮小了?练习朗读(预设:山真多啊,华山真高啊!)
贴太阳:太阳该贴哪儿?为什么?(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指导读好。
贴白云:白云在哪儿?你们都有腰,摸一摸。那山腰间在哪儿?谁来贴?华山都到了白云上面,华山可真高啊!这句话你们一定能读好,谁来?
9、谁能连起来读这三句话。
10、读得真美,老师奖励你们一起去欣赏华山的美景。(课件)华山的风景真美啊,你能美美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吧!(齐读)
13、 看到这么雄伟,这么壮丽的华山,小寇准和大家一样激动极了,也情
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不过他说的不是我们这样一句话,而是吟诵了一首诗。
14、 出示古诗。
15、 质疑:这首诗我们已经会读了,诗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我们刚才
学的第二段里就有这首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吗?(出示诗文结合的文字课件)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对照着读一读(一人读诗,一人读这段话),想想每句诗的意思。相信聪明的小朋友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诗。 实在不懂的词语句子,可在旁边打个“?”。
16、引导质疑。相机板书疑问:更无山与齐?举头?回首?……
18、解疑。
理解“更无山与齐” 。老师画座山,和华山一样齐,这“齐”是什么意思?(一样高)。可以这样画吗?想想“更无山与齐”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更无山与齐”就是说……(远远近近没有一座山与华山一样高)将“山”移走。
理解“举头、回首”(动作理解,“首”不是“手”,而是指“头”。)
12、现在你都明白了吗?那谁能和我配合,我读句子,你来读对应的诗句,(师生配合)一句一行诗文对照,练习朗读。(男女生合作读。)(老师贴诗句,学生读句子)
13、现在你知道咏华山这首诗,赞美了华山的什么了吗?华山这么高,这么美,老师送你四个字,雄伟壮丽。(贴板书)
你愿意来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让听课老师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吗?
(点评:听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华山)
14一首诗就能想象成一幅美丽的画,你能一边想象,一边美美地吟诵这首诗吗?可以加上动作。我们一起试试。(配音乐朗诵)
15、看着你们陶醉地吟诵,我就知道你们把诗读懂了,你能告诉大家,怎么读懂诗的呢?(联系上面的课文,看看图,想象)、
三、学习第三段。
14、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有这么多好的学习方法,寇准也很聪明,用短短二十个字就把华山的高、美写出来了。真了不起!难怪先生要连连点头称赞呢!
(出示文字课件)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来夸夸小寇准。(练习朗读)
15、要知道,小寇准当年写下这首诗才(只有)七岁呀。你也会加上动作,来称赞一下小寇准吗? (有才华,真有学问。)
16、只有7岁的寇准诗来赞美华山就叫——《咏华山》。
四、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寇准这么小,就能写这么好的诗。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字写的最漂亮!这是我们要学的生字。(出示:与、齐)怎样在田字格里写好这两个生字呢?
2、教师指导。(“与”的记忆方法,,竖折折钩的折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比较两横的长短,提醒注意比较相同笔画的高低长短;“齐”要做到撇捺要平,像小鸟的翅膀一样,写得舒展些,竖撇和竖的起笔要齐平,都从横中线的下面起笔,像两条腿一样站稳了。)、
3、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拿起笔,打开习字册,摆好写字和握笔姿势,做到三个一:一尺、一拳、一寸,再开始写。)(播放背景音乐)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咏华山》;
2、阅读故事:骆宾王七岁赋《咏鹅》。
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教学时紧扣华山的“高”,以读为主,辅以简笔画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才华。
整篇文章的中心句可以说是围绕“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来写的,因此,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主要抓住了这句话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华山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华山很高。”于是,我抓住这个中心,追问:“你从哪里看出华山很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逐个体会文中的句子。对于每一句话的教学,我都是通过体会字词,观察图片,指导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的。其中,我还利用了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如讲到华山很高时,我就相机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讲到“远远近近的山”时,我就在黑板上请学生贴上远远近近的山,体会山的“多”,并与华山形成对比,体会华山的高;讲到“太阳显得那么近”和“朵朵白云”时,就相应的请学生贴上太阳和白云,帮助学生体会太阳的“近”和白云的“多”以及它们所在的位置,通过问题“为什么太阳会变得近,白云会到身边?”来理解华山的高。接着,我又问学生,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华山很高呢?学生们都能说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的爬上山顶。为什么会爬的这么艰难呢,通过介绍华山,学生理解很好。在理解完每一句话时,我都会回到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让学生知道这几句话都是描写了华山的高。最后我又通过引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啊!华山真高啊;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啊!华山真高啊!他们沿着山路艰难的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通过引读,再次让学生感受华山的高。
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古诗时,我分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境,因为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我还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的意思。
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华山的壮美,加上我的适时评价,学生吟诵古诗的情绪高涨,课堂增加了情趣,调动了气氛。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