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程资源,提供“过程”的环境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但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这样,这个可以对话的“教材”就需要教师去潜心挖掘。
这种“教材”就来自于课程内部,但它又必须是能够提供探究空间的,能够体现“过程”的资源。随着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铺天盖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较以往的学生而言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我们可以选取一些能够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又使学生在经历知识过程中能够探索和理解的内容。如“篮球场上的数学问题”,就是一个重新整合破除学科体系的大容量素材。首先通过认识长、宽来学习“目测、步测,”贴近了日常生活应用;其次,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引出“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教学;通过周长计算来提炼出乘法分配律 (a+b)×2=a×2+b×2,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既培养了能力,也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得到了乐趣。最后还可以附带一些概率知识,如“预测比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数学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让学生觉得其实数学就在身边,下次看nba时就会再现这些数学经历,原来枯燥的数字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活动人。教师在让学生探究一个个数学问题时逐步呈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此外,教师自身在挖掘探究课程资源时,也应该有一个过程。那就是集体研课。鲁迅小学从2003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始实行了一项新的备课方法,即“集体研讨电子备课,然后达到资源共享。”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一起探讨这部分内容,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思想碰撞往往能闪现出灵动的火花。教师体会到了在过程中的收获,又何尝不能让学生也在过程中分享愉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