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课前思考:
这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的课题课,研究任务是如何通过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当学生的精神状态不理想时,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激励;当课堂中出现意外时,如何转化成生成性资源,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什么是过程性价值?简单地说,就是在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发展和变化。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丰富、更有价值,我采用如下策略:1、用童趣有亲和力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开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交流。2、用激励性的评价语,维持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行为,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3、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实践活动提供有意义的示范、帮助和方法指导。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少字不多字不拖拉。
2、掌握多音字“燕、将”。
3、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并能用简单的话说一说。
4、把生字“病、将”写端正,认识新的部首“病字头”。
生成性目标:
1、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倾听的习惯。
2、在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
3、在过程中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
4、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依次出示梅兰芳、大禹、孔繁森、年幼的邓小平图片:
生:他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师:说得真完整,不光说对了人,还对这个人有了很高的的评价。希望后面的小朋友也能像他这样说。
生:他是为民造福的大禹。
生:他是助人为乐的孔繁森。
生:他是写了一手好字的邓小平爷爷。
【研究反思: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所以我就选择了从学过的名人导入,这样做的目的本来只是考虑到,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但在课堂实践中,第一个学生就用了“他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这样一句既完整又规范的语句,让我意识到这是进行“他是( )的( )”句式训练的好时机。因此,我立刻用“你说得真完整,不光说对了人,还对这个人有了很高的的评价呢。希望后面的小朋友也能像他这样说。”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为其他学生指明了回答方向。在这个短短的过程,由于我及时捕捉到了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进行了一次“意外的”句式训练,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师: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女英雄,她就是花木兰。我们亲切地称她“木兰”。板书:木兰。
师:你对木兰了解多少呢?
生:我知道木兰她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生:我知道她是一位女英雄。
……
师:大家通过预习对木兰了解得还真不少。老师还知道她从小就练成了一身高强的武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木兰从军》,从军是什么意思?
生:从军就是参军。
生:从军就是到军队打仗。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
生:读题。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木兰为什么从军?
生:她从军的结果怎么样?
生: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呢?……
【研究反思:这个教学过程的预设目标是,一、理解“从军”的意思;二、学生质疑提问。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觉得很简单也没有多作考虑。但课堂实践后,我觉得这个过程存在以下问题:一、错过了理解“从军”的最佳时机。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对木兰的了解时就提到了“替父从军”,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课题写完整并进行相机理解,这样的话教学过程会更紧凑。二、错过了让学生交流学习方式的时机。在学生说对木兰的了解时,如果能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那学生就能说出自己的了解途径。这样学生之间就可以交流学习方式,从而进行互补。基于以上反思,我觉得我们应该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发挥到最大,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有价值。】
二、初读指导
(一)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把书轻轻打开,自己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出小节号。如果你按要求读完了,就请你坐正对着老师笑笑。
【研究反思:学生自由朗读前,老师一般都会给出明确的朗读要求,但朗读完了以后却没有要求。有些读完的学生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的发呆,有的趴在课桌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光是朗读过程中要有要求,朗读完后更要有要求,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加上这样一句“如果你按要求读完了,就请你坐正对着老师笑笑”。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却有着不可小看的“魔力”,说与不说情况会截然不同。说了以后,学生都会做端正,而且面带笑容,精神状态非常饱满。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学生一个微笑,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个效果还会延续到后续的学习过程中。】
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直到课堂中没有朗读声。
师:刚刚你们在读书,老师在读你们。每个小朋友都能按要求做,读得快的小朋友们能端正地做好耐心地等,读得慢的小朋友也能坚持读到完,都值得表扬。
【研究反思:自由朗读时,我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特别是朗读水平低的学生。我会等到课堂中没有朗读声了,才会开始后续学习。如果老师看到大部分学生读完了就让没有完成朗读的学生停下来,长此以往,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朗读水平低的学生以后就不会认真地去读,草草了事,那他的朗读水平不会有长进。试想,课文都没有读连贯、读通顺,又谈何理解和感悟呢?其实,等待学生没有朗读声的过程,不仅是给了朗读水平低的学生一次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有些学生明白做事有时需要“等待”,让有些学生知道“在学习上,老师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等学生结束朗读后,给他们这样一句中肯的评价“刚刚你们在读书,老师在读你们。每个小朋友都能按要求做,读得快的小朋友们能端正地做好耐心地等,读得慢的小朋友也能坚持读到完,都值得表扬。”这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朗读行为,以便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分层检查词语
师: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娃娃已经来到大屏幕上了,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师点击课件,出示第一行词语;朝廷 征兵 名字 弟弟 父亲 胜利
两位学生一下子都读对了。
师:哎呀,这第一行词语难不倒你们。接下来的词语有点难度了,看看你们行不行?点击出示第二类四字词语:
焦急万分 文静俊美
年老多病 难以出征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英勇善战 赫赫战功
师:先请个小老师带读,其他小朋友要竖起耳朵认真听。
生:小老师带读。
师:你觉得这个小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不光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词语的味道。
生:她声音很响亮。
师:大家耳朵灵,还会点评。下面请同座位的小朋友互相读一读,读得好的就给大拇指,读得不好的地方你帮帮他。
生:同座位按要求互读;开火车读。(朗读情况比较好)
师: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了,词语就读得更有味道了,一起读一读。
师:这四字词语大家都顺利过关了。下面的词语可不简单了,一不小心就会出错,你可要当心哦。出示第三行词语多音字:
燕山 将军 将士
生先自由朗读,再指名读,有学生把“燕”读错。
生先自由朗读,再指名读,有学生把“燕”读错。
师:下面我们开火车读,我要乱着点,看你会不会一下子读准。
学生朗读情况较好,大多数能一下子读准,有一两个稍微想了想后读的。
(三)指导难读的句子
第三小节的朗读,指导难度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点评。
开火车读课文时,重点指导了第二小节的“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和第四小节“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研究反思:在指导朗读难读句子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没有上课初好,比较松散。原因在于1、我在教学设计时对课文朗读没有进行充分预设;2、当学生朗读出现状况时只顾着指导,对于朗读没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给予明确的要求。同时,当他们注意力分散时,老师没有使用激励性语言引导。那这一学习环节的过程性价值就没有很好体现,甚至对后续学习起了负面作用。】
三、感知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木兰为什么要从军?
只有几个好学生举手,其他学生脸上显出茫然神情。
生: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上面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想,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龄又小,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把原因找到了木兰从军的原因,说得真完整。还有谁也能像吕佳乐那样来说说?
生再次回答。
【研究反思:在回答木兰从军原因时出现冷场的原因如下:1、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理想,有点心不在焉,读的时候根本没有思考;2、这一次最好采用默读方式,安静地读有利于思考;3、当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时,不要急着让他们回答,那样就剥夺了其他学生思考的权利。可以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或者给些提示,帮助其自主学习。基于以上思考,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或冷场,老师应该善于应变,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实在,学习体验更加丰富。】
师:那她从军的结果如何呢?
生:她胜利回乡后,将士们惊讶地发现她是个文静俊美的姑娘。
生: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师:其实,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就是课文主要内容了,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生: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上面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想,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龄又小,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她胜利回乡后,将士们惊讶地发现她是个文静俊美的姑娘。
师:说得既简洁又完整,掌声送给他。“那时候”是指南北朝时期。有些小朋友还没有学会用这种方法来说主要内容,你可以选择屏幕上的四字词语,试试看。
生:南北朝时期,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因为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龄又小,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师:你选了4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不简单。
【研究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一是解疑回答,把两个问题串联起来说说。这种方法比较难,适合理解力、概括力强的学生。另一种是选择四字词语来说,以书中关键词为载体,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这种方法简单的些。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生字指导
老师抽生字卡片,生认读生字。
师:这些生字中哪些你早就会了?
生:“父”和“男”我们早就会了。
师:“男”字我们是早就会了,但这个字很有意思的,请小朋友用心观察它的演变过程,等会儿请你来说说。(播放课件,出示“男”字的演变过程。)
生:上面一个“田”,下面一把锄头,古代是男人在外面种田。
生:因为种田时要使用锄头要用很大力气,男人的力气大。
生:下面的锄头很像“力”字,所以就变成了今天的“男”字。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这下子我们对“男”就记得更牢了。
师:那哪些字你觉得需要再讲讲?
生:我觉得“病”和“将”需要再讲讲。
师: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巧妙的办法记吗?
生:我记“将”。将字部左边站,夕字站在寸上面。
师:编了一句顺口溜,好方法。请你拿出手,一边说一边书空。
生:我记“病”,病字头里是个丙。
师:这是个外形内声的字。请你拿出手跟着老师写“病字头”,注意长撇上要有点和小提。自己在桌子上书空两遍“病字头”。
师范写“男”“将”和“病”,生描红、临写。
实施后反思:
在这节研究课中,我已经有了要体现过程性价值的意识,能够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发展和精神状态等。整个教学过程,我都能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堂课中有两处环节的过程性价值不明显或者可以说没有体现。
一、对课文中难读句子的指导。如果改成如下设计:1、你在朗读时觉得哪些句子有困难?2、下面比一比,看谁的朗读水平高,能把这些难读的句子读连贯?3、指名朗读,要求:其他小朋友竖起耳朵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4、学生点评,相机交流朗读小诀窍:注意停顿,画好斜线。5、用小诀窍去尝试朗读其他难读的句子。这样5个步骤,每个学生都事可做,就不容易分心,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是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朗读难读句子的方法。
二、是解疑回答木兰从军的原因。当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时,我应该不要急着让他们回答,那样就剥夺了其他学生思考的权利。可以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或者给些提示,帮助其自主学习。
基于以上反思,我觉得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发挥到最大,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有价值。
2、积累更多儿童化的激励性评价语,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使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不是训斥或命令。
3、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意外,使之转化成生成性资源。
4、当课堂中出现冷场时,要善于应变,帮助或鼓励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