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张志清
一、教材分析:
1、说说题材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本单元是童话寓言单元,共编排了《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四篇课文。
(1) 关于童话:童话是用拟人化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事。因为适合儿童想象,有生活情趣,所以在低年级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现有教材中的童话集中出现在一、二年级,三上开始出现科普童话,而后随着年级的增高,童话逐渐退出教材这一舞台,童话故事改由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接棒。
(2) 关于寓言:寓言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教材中出现的寓言多为《伊索
寓言》和中国民间寓言故事。《狼和小羊》选自《伊索寓言》,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寓言故事 ,低年级的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对话具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和童话故事非常相似,在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不把明理作为重点,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对话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从而感知故事的道理。中高年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螳螂捕蝉》则渐渐体现出寓言篇幅短小,寓意深刻的独特文体,此时可逐步转换教学方式,这里不再详述。
2、说说文本
(1)内容解读①横向比较:这四篇课文都是告诉我们怎么学习做人,学会认识社会;《小鹰学飞》和《青蛙看海》都是写为了一个朝目标不断努力的故事;《狼和小羊》和《狐狸和乌鸦》都是写坏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断想坏主意的故事;②纵向比较:篇幅长了,情节更生动曲折了。
(2)对话解读①横向比较:相同点是四篇课文都以对话贯穿课文,且每篇课文都写了三次对话,随着对话把故事推向高潮。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话上,具体又从提示语和说话内容两个层面来分析。②纵向比较:一年级的对话多采用一问一答式,少动作、心理描写,提示语多能直接表示出人物情绪,便于学生体会。二年级出现大量的对话,对话形式更多样,有自言自语,有省略问句,有只问不答等等。提示语多了,对心理、动作和神情的描述增加了。
正是因为内容和表达形式上难度的增加,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更要让学生抓住提示语读好人物对话,从而更好地了解、把握故事情节。
3、说说训练点
(1)横向比较: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前三课的要求的是分角色朗读课文,《狐狸和乌鸦》在此基础上要求复述课文。而练习4 “读读背背” 中的前四个成语对应前两篇课文的内涵,后两句名言对应后两篇课文所蕴含的哲理,其中《狼和小羊》的寓意就在这揭示“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口语交际第一次对对话提出了要求,在集中对话学习后,这里要开始学以致用了。
(2)纵向比较:童话类故事的阅读要求是不断提升的,一上只要求朗读背诵,一下《蘑菇该奖给谁》中首次要求分角色朗读,二上开始集中要求分角色朗读,并复述课文。不过复述课文的要求第一次出现并不再这,而是本册教材第7课《有趣的发现》,这篇结构严谨的文章让同学们小试牛刀,本册教材共出现3次复述的要求。经过反复训练,孩子们应该初步掌握复述的方法。
《狼和小羊》一课的要求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了让学生在后一篇课文中能更好地复述,本文在教学时就应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理清故事的脉络,为后一课打好基础。而经过前面两课的积淀,本课的训练点将会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递增,让孩子们尝试表演故事。
4、说说课文内容
《狼和小羊》讲了狼为了吃掉小羊,就故意找碴儿,狼的借口都被小羊驳倒了,但狼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说明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一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课文共6小节,第一小节是故事的开端。第二至六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和结果。这是全文的重点,通过狼和羊三次对话中各自的神态、语言、动作,形象地表现了狼的凶恶、不讲道理和羊的温和。
5、说说学情
学情:孩子对童话寓言类故事非常感兴趣,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课文,教学设计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这份积极性;学生齐读的水平高于个人朗读,个性化的朗读指导不够;语言表达相对完整,但词汇量还不够丰富;表演经验缺乏;上公开课时,稍显拘谨,不敢表达。
对策:1、课内进行有意识的训练。2、将本月的课外阅读主题定为“成语动物园”,发放成语积累卡,一起读了《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盲人摸象》等故事,从读一读、想一想到讲一讲、演一演甚至写一写,逐步学习阅读的方法,强化以上情况的训练,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基石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能绘声绘色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了解故事的开头、经过和结尾。
3、能演一演故事
4、能明白故事的道理。
5、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过程:
● 课前预习
1、自己想好办法记住生字。
2、根据拼音把课文朗读3—5遍,边读边画出停顿;把你最喜欢的或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自己多读课文开动脑筋想,也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
4、想一想:狼和小羊分别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动画)从前,有一只可爱的小羊,每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你瞧,阳光下的小羊,一会儿在弯弯的小溪边散步,一会儿躺在青青的草地上晒太阳……多么悠闲自在啊!
师:可是有一天,这只小羊正在小溪边喝水,(惊险音乐)一只狼走过来了,狼和小羊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揭题板书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狼和小羊》(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说说你读懂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4)再次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
2、课文朗读展示
(1)展示你预习中觉得最难读的句子。
(2)展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或最喜欢的段落。
3、师生合作朗读整篇课文。
4、感知课文内容
5、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
(2)观察生字排列,猜猜老师为什么这么排?
(3)汇报自己学习生字的成果。
(三)指导写字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
(2)把新学的生字在田字格中写4个,注意字的结构、位置和关键笔画。
第二课时
听句练习:
1、狼很想吃温和的小羊
2、《狼和小羊》是一则好听的寓言故事。
一、重温开端 创设情境
喜欢《狼和小羊》的故事吗?想不想演?嗯,演好故事的第一步,是读懂故事,读好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故事吧。
1、出示故事的开头
2、狼和羊相遇了,它们分别会想些什么呢?
A我是狼,我遇到了一只()的羊,我……
B我是羊,我遇到了一只()的狼,我……
3、狼和羊的自我介绍(相机出示“故意找碴儿”和“讲道理”,理解故意找碴儿)
一个找碴儿,一个讲道理,它们之间的对话非常精彩。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三、品味对话 角色体验
(一)指导表演 初步体验
出示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对话。
1、指导读好狼第一次找碴儿的话。
2、狼说的话是不是事实?为什么?
3、谁来学着羊的样子来跟狼讲道理。
4、去掉提示语,看看你还能不能读好?
(二)自主表演 感悟明理
1、狼和小羊的第二次,第三次对话,你们有没有信心读好?
出示“阅读小助手”:先找到提示语,再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绘声绘色地读。
2、交流朗读
现在我们就请小朋友们来读读狼和小羊的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张老师直接把提示语去掉了,看你能不能读好,谁来做狼,谁来做羊?其他同学根据阅读小助手上的内容,从语气、表情、动作等方面给他们打分。
交流重点:
A狼的语气、表情、动作
B羊怎么读?羊为什么要说“啊”,说这个词是什么心情?
C第三次找碴,如果可以羊会说什么,为什么狼不让羊说?
D面对这样的狼你想说什么,对羊呢?
(三)、完整表演 再次体验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把故事读懂读好了吗?有人说,那现在可以演故事了吧?老师要自豪地告诉你,其实我们已经演了这个故事的几个片段,而且表现非常棒。想不想把整个故事演一遍?
注意点:1、面向观众、声音响亮 2、自我介绍 3、加上表情、动作演。
四、作业布置
想象结尾续编故事
五、指导写字
温 三点水,要摆匀,“日”字小小往里收, “皿”字宽宽稳当当。
四、作业布置:
《狼和小羊》
一、看拼音,写词语。
fǎn zhènɡ gù yì nònɡ zānɡ dào liú
wēn hé pū qù jīnɡ chánɡ chī jīnɡ
二、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坏——( ) 温和——( ) 反——( )
三、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故意——( )经常——( ) 温和——( )
四、读一读,填一填。
骂我的
|
不 是
|
你
|
就 是
|
你爸爸
|
星期天,我
|
出去玩
|
|
||
|
|
|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狼 ( )地说 气得( )
( )的羊 ( )地喊 热得( )
( )的河水 ( )地扑 渴得( )
六、找样子写词语。
气冲冲(ABB) ________ ________
不知不觉(ABAC) ________ ________
七、照样子,写句子。
例: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
1.你怎么能不完成作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在家休息,你怎么能大喊大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怎么会不理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狼想吃小羊,找了___________次碴儿:
(1) 小羊把它喝的水____________了。
(2) 小羊_____________在背地里_________________。
(3) 骂我的不是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一样。
2.小羊是这样回答的:
(1) 狼在______________,水是从上游流下来的。
(2) 去年,小羊还没有_____________呢!
3.课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