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课题评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一课时案例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一课时案例
发布时间:2015-12-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志清

 

目标指引,让语文课堂更清晰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一课时案例
武进区徨里中心小学     张志清
教材分析: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记叙文,讲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反映彭德怀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理解“骡子、殿后、燃眉之急”等词语的意思,明白不同的词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
3、理清文章脉络,明白文中彭德怀共下了三次杀大黑骡子的命令。
4、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明白人物对话的朗读要注意提示语。
6、学习课文第一小节,了解故事产生的背景,为下节课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         读题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生:齐读课题。
师:读课题的时请注意“的”字轻读。
生:再读课题。
师:骡子是一种什么动物?
生:骡子是驴和马交配生下的一种动物。
师:答得很对,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生:查字典。
师:很好,懂得运用工具书来解决难题。
(研究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知识点,一是指导课题朗读时,让学生注意“的”字要轻读。这是我们班同学齐读时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虽然只是小细节,却也需要注意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同学们整体的朗读的水平。二是理解“骡子”这个词语。这个词语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字平时也不常见,不查工具书一般不能正确理解。我在上课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像这样的词语,用查工具书的方法来理解比较好。)
二、了解课文背景,学习第一小节。
1、背诵《七律长征》,回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通过预习,同学应该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
生:红军长征途中。
师:我们20课就是一首关于长征的诗,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好吗?
生:背诵《七律 长征》。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上节课学得认不认真,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首诗写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种种艰难险阻。
师:是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险困难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是什么吗?
生:过草地。
2、了解过草地的艰苦,了解故事长征的背景。
师:过草地到底有多艰苦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红军过草地的录象。
(播放红军过草地录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草地上的环境很恶劣。
生2:我看到有许多战士都穿着破烂的衣服,有的人都走不动了。
师: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走不动?
生2:可能是他们太饿了。
师:你想得很有道理。其他人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名红军战士和一匹马同时倒在了沼泽里?
师:你看得很仔细,那你觉得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我想还是因为他们饿,他们有可能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
师:看来你不光是看录象看得仔细,同时你也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学生。是的,红军在过草地时是吃不饱,穿不暖。(PPT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引读: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
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彭德怀元帅当时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你知道殿后的意思吗?
生:就是走在队伍的最后面。
师:是的,走在前面的队伍是断粮挖野菜,走在后面的可能就是挖树皮草根,那走在队伍最后的红三军团当时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研究反思: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感人,但红军长征的那个时代离学生已经很遥远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这个故事是很无聊又不可思议的。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独特年代,与课文中的人物同喜欢同忧,当务之急就是了解课文的背景。怎样去了解呢?
首先我让学生背诵了《七律 长征》。《七律 长征》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背诵这首诗既是对上篇课文内容的巩固、复习,也是让学生重温红军长征途艰难险阻,了解这篇课文背景的重要环节。
接着我播放了一段红军过草地的录象,看完录象,同学们对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的情形就有了更形象直观地了解,这时,我再出示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这段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历程,更让学生明白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当时的情况更加糟糕。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一下子就跟着老师走到课文中,同时他们也很容易理解彭德怀非要杀大黑骡子的原因,这也有助于学生在下一课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是非常好的,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也非常浓。)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按要求读课文2—20小节
师:现在,请同学把书打开,按自学要求读课文2—20小节。
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20小节。
(2)找出文中彭德怀共下了几次杀大黑骡子的命令,把它划下来。
师:要求都清楚了吗?这里我想特别提醒同学们,老师让你读的文章段落是?
生:(大声说)2—20小节。
师:好,现在开始读。
2、交流
(1)交流并指导朗读三次命令,在读正确、流利地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读好人物语言要注意提示语。
师:刚刚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彭德怀先后下了几次杀大黑骡子的命令?
生:三次。
师:是哪三次命令,你找到了吗?
生:……
(PPT分别出示“三次命令”的句子。)
师:找得很对,看来你刚刚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这三个句子,看看你能不能把它读正确,读流畅。谁来读第一次命令。
生:读第一次命令。
师: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读得很好。
师:怎么个好法?
生1:就是读得很像彭德怀的语气。
生2:我觉得**同学读得很有气势。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句话是彭德怀在(加重语气)下命令,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读出——
生:下命令的语气。
师:对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读得真不错。那第二次下命令时,彭德怀又是怎样的呢?
生:不耐烦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关注到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这句话,谁来读?      
生:读第二次下命令。
师:读得越来越好了。看第三次命令,这次不用我来问了,你们说这句话要怎么读?
生:要读出生气地感觉,怒吼。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读得非常好,张老师发现今天同学很善于动脑筋。其实“命令、不耐烦、怒吼”这些词语都是句子中的提示语。这就告诉我们,读好人物语言要注意(加重语气)提示语。
师:这三个句子,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可以说已经是超出了正确、流利的范围,正向着有感情地朗读进军。这可是很了不起的。所以老师相信,接下来我们来读比较长的文章段落的时候,同学也一定能读好,是吗?
(研究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从简单的句子开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让学生明白读好人物语言要注意提示语。三是让学生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发生的事有个大体地了解,为下文分层理清文章脉络埋下伏笔。
总得来说,这个环节进行得还是非常顺利和成功的,同学们的朗读很到位,思维也比较活跃,并且一些同学已经从老师的角度来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教,她想让我们学什么?这种主动的学习的行为是非常好的。)
2、交流朗读第一次命令的情景。
师:好,接下来我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彭德怀第一次下命令时的情景。指名朗读。
生1:(拿起书准备读,可又拿不准读哪)……
师:(面带微笑)**同学,你准备读哪呢?
生1:我想读3——5小节。
师:哦,你认为第一次下命令时的情景应该是这几个小节,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2:我觉得应该是2—10小节。
师:哦,说说你的理由。
生2:因为第11小节彭德怀就开始下第二次命令,那么前面的部分就应该全部是第一次下命令时的情景。
师:说得很有道理,并且第一次下命令时的情景应该有一个比完成的情节,所以应该是从第2小节开始。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同学,现在你可以开始读了。其他同学认真听,我们依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朗读的正确、流利程度上,等会我请你来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1:读第一次下命令时的情景
师:读得怎样?
生1:我觉得**同学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1:她读得很流利,很通顺,特别是第6小节,她读得非常好。我想向她请教她是怎么读好的?
师:你听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就请**同学来解答你的困惑。
生:我是把文中需要重读的地方重读,需要停顿的地方停顿,然后再把这一小节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好了。
师:看来你读书是很会动脑筋的,这样吧,你再把这一小节读一遍,让大家重新来感受一下。
生:读第6小节(这次读得更认真,更好)
师:(看向生1)现在你会读了吗?
生1:会了。
师:那你来给我们读一读
生1:朗读第六小节。
……
师:同学们都评价得很好,老师觉得**同学刚刚还有一个词语也读得很不错。
(PPT出示词语“燃眉之急”)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燃眉之急是指像火烧眉毛那样着急,比喻情况十分危急。
师:你说的答案非常标准,看来这个词语的解释你早就查过字典了,对吗?
生:点头。
师:那有没有同学是用其他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的呢?
生1:我是这样理解的:“燃眉”就是燃烧的眉毛,“急”表示紧急、着急。所以“燃眉之急”的意思就是眉毛燃烧起来了,情况非常紧急。
师:很好,你是用拆字法来理解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纷纷低头思考。
师:那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燃眉之急”具体指什么情况?
生2:课文中指草地上断粮了,红军没有东西吃,情况很危急。
师:说得非常好,其实刚刚这位同学的说的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这种方法是—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是的,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但仅仅知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学会面对不同的词语选择不同的方法才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
(研究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有:一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第一次下命令时的情景是那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的。二是检查学生课文朗读的情况,这里同时也是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能具体、真实地进行学习和评价朗读的过程。要知道,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在进行朗读评价时,一般语言都比较空洞,比如:“他读的很好,他读得不熟练”等等。这些语言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帮助是不大的。只有学生集中注意听,然后发表自己比较具体可操作的意见或建议,大家才能从中受益,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才能确确实实地起到朗读指导的作用。三是理解词语“燃眉之急”,这个词语不光是成语,需要理解,它也是课文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理解它有助于学生下节课理解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在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作了方法上的指导,结合前面理解的词语“骡子”和“殿后”,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方法理解不同的词语。)
3、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次命令。
师:接下来要读什么了?
生:第二次下命令时的情景。
师:第二次命令是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第三部分呢?
生:第二次下命令时的情景是11—16小节,第三次下命令时的情景是17—19小结。
师:找得非常对,看来这节课大家的确是肯动脑,敢思考,表现得非常出色。
由于时间关系,这两个部分我们就一起读。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好吗?
生:好。
师:谁来读彭德怀元帅?
生:(踊跃举手)
师:**同学,你的手举得最高,形象上也比较接近元帅,这个角色就交给你了。
张老师对老饲养员这个角色比较感兴趣,能让我试试吗?
生:(会心一笑)好。
师:旁白的部分其他同学一起读。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
师:读完了,我们自己给自己评评好吗?大家觉得我们合作得怎么样?
生:(齐声说)不错。
(研究反思: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较多,这里设计分角色朗读的环节,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过的“注意读好人物的提示语”,二来也是改变单一的读书方式,为课堂增添生机。)
3)指导帽字的书写
师:现在老师给了同学们一个空白的页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的,我想请同学到前面来写一个生字。哪个字呢?军帽的帽。谁愿意来写?
生:在白板上书写“帽”字。
师:她写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哦,哪里错了?
生1:“帽”字的上面是个“曰”字,应该写得再扁一些。
师:在白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曰”字,是这样写吗?
生:(齐声说)对。
师:可是老师这两种写法都不对。
生2:老师,我知道“帽”字的右上角应该是不封口的。
师:你真细心,要知道老师也是前几天才把这个字写对的。现在我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PPT出示一个大大的“帽”字)。
生:仔细观察“帽”字。
师:现在会写“帽”字了吗?
生:会了。
师:很好,希望我们以后都做个有心人,少写错别字。
(研究反思: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但“帽”比较特殊,可以说中国人最容易写错的字之一。所以课上我选择重点指导帽字的书写,其他的生字则留待同学们自学。)
4、齐读第20小节。
师:现在回到我们的课文中来。我们还有哪个小节没读?
生:20小节。
师:这一小节写的什么?
生:枪杀大黑骡子之后的情景。
师:我们一起读,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语。
齐读20小节
5、引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师:虽然几经周折,虽然心怀不忍,但大黑骡子最终还是被彭德怀下令枪杀了,从此(PPT出示最后一段文字)引读
(研究反思: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到这,梳理文章脉络的过程其实就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学生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已经理清了整个故事发生的经过。接下来要做的,就只是稍加提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这节课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与以往学课文不同的地方?
生1:这节课同学们举手更积极了,更乐于思考了。
师:你说得很对,这点是值得表扬的。还有什么呢?
生2:这节课我扪读书的时候是分成几个部分来读的?
师:你真是老师的知音,那你知道老师这么做的原因吗?
生2:这样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就了解的更清楚了。
师:其实,今天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帮助同学们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的过程。(带领学生重新整理文章的脉络)
现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你都清楚了吗?谁能用简短的话来说一说。
生: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师:能不能加进时间和地点,再来说一遍呢?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师:说得真好,记住,记叙文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讲清楚。
    (研究反思: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同学们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在这节课上,因为有了前面理清课文脉络的过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变得非常轻松了。)
四、小结质疑。
师: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彭德怀为什么一定要杀大黑骡子?
生2:彭德怀爱不爱大黑骡子?
生3:彭德怀为什么不喝肉汤?……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都很有价值,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下节课来一一解决。
五、作业。
1、把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抄写两遍。
2、思考课上提出的问题。
3、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彭德怀其人其事。
板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为什么一定要杀大黑骡子?
爱不爱大黑骡子?
为什么不喝肉汤?
课后反思:这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的文章背景的介绍、读通读顺课文和理清文章的脉络三个方面。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十分清晰的教学目标,这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开展得有理有据。而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都会小结知识点,并视其掌握情况进行评补和补做。如:“交流朗读彭德怀下的三次命令”这个环节,主要是要学生明白“读好人物语言要注意提示语。”在经过充分交流、朗读之后,教师的小结就显得水到渠成。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这一知识点。又如:理清文章的脉络是这节课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我从一开始初读课文就有意识带领同学们逐步理清文章的结构。从找出彭德怀下的三次命令到朗读彭德怀的三次下命令的具体情景,这些环节的设计既有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又都是在为理清文章脉络这一难点而服务,可以说是一心两用、一举两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