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课题评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5-12-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志清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张志清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是本组励志人物篇的第四篇课文,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这一自然段看起来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常常被一笔带过。其实不然,这一部分是很好的铺垫与烘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及父亲的影响对司马迁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泪流满面的嘱托,语重而心长,使司马迁感到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从此,他将独自担起父亲未完的伟大事业!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先写他遭受横祸,再写他忍辱含垢为完成父亲的遗愿而编写史书。第四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整整13“52万字这些数字突出了《史记》是鸿篇巨制,隐含其中的是司马迁为此付出的巨大而艰辛的努力,呼应了前无古人几乎耗尽了毕生心血生命写成的等词语,赞叹之情蕴于其中。
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移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飞来横祸前无古人发愤等词语的意思。
3、理清文章脉络,能用简练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掌握一些学习字词、理解词语、朗读课文的方法。
三、课前思考:
这是一堂关于《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目标导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课。研究主题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怎么在小学语文第一课时中开展目标导学”。因为课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充分预习,所以我认为这堂课的重点在于检测和巩固学生的预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所指导。另外第一课时由于目标清晰,内容相对乏味,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也是我思考的方向之一。总之,就是要在目标导学的基础上,让课堂有趣而高效。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主要板块。
 1、导入。从单元主题“有志竟成”入手;交流对司马迁的了解
引出课题,理解发愤;引导质疑课题,产生阅读期待。
导学策略: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全班交流预习的关于司马迁的资料③运用媒体,进行总结和巩固④引导质疑,产生阅读期待
2、理清文章脉络,把段意提炼成一首诗。
导学策略:①定准学习目标即课文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和概括提炼段意的方法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③全班交流④进行语言提炼⑤老师直接采用语言描述概括进行总结。
3、从字音、字形、字义这三个方面来检测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导学策略::①创设情景,采用闯关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目标的出示显得情趣盎然。这里设置字音、字形、字义三重关卡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③全班交流④老师直接采用语言描述概括进行总结。
4、交流课文内容的朗读。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好能总结出好的朗读经验。
导学策略::①定准学习目标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和交流读好课文的方法、策略②全班交流③进行总结。
5、根据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略)
以上每个学习板块都有相应的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学习目标作为主线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以学习目标作为引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动力,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
师:很高兴来到五(2)班,给大家上课。首先请同学们齐读一则名言。(出示PPT——有志者,事竟成)
师: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训,也是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这个单元中的海伦凯勒、阿炳、郑和等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有志竟成的人物。今天要学的是本单元最后一个的有志竟成的人物——司马迁。现在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预习到的司马迁?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师:是啊,司马迁是个历史名人。
师:司马迁的经历十分坎坷。
3:我还知道司马迁穷写了《史记》,《史记》写得及其艰难,……
师:这些细致的内容,你都了解,看来你预习得非常认真。
……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到位,张老师把大家说的要点罗列在了PPT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加深对司马迁的印象。
(出示关于司马迁的介绍)
师: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一部了不起的史书,我国著名文学大家鲁迅先生就称赞其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齐读课题后问:你怎么理解“发愤”?
1:下定决心。
2:努力振作。
师:是啊,司马迁是发狠,非完成不可史记不可。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为什么司马迁要发愤写史书?
2: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总结过渡: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这些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最终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把书打开,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研究反思:这一板块的目标是:了解学生预习“司马迁其人”的情况;理解课题中的“发愤”一词;对课题进行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这些目标,我设计以上教学步骤,每个环节都力争体现学习的一般过程。从结果上看,目标达成度还是比较好的】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出示自读要求
师:因为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所以张老师要缩短你们自学的时间,5分钟,可以吗?
学生自读课文。
师:南宋的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有效率。看同学大家刚刚读得非常认真,不知道读得效果如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文章的每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1:课文第一小节主要写司马迁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受到父亲的影响,勤奋学习……
2:进行补充发言。
师:经过努力,我们把这篇文章变成了四句话,不过老师觉得还不够,不够简练,不够优美。我想把它变成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我们一起来试试?我来写第一句——耳濡目染勤学习。
1:受父嘱托写《史记》
师:你真棒,是我们五(2)班的小才子。谁来接下一句?
2:忍辱负重写《史记》
师:似乎有些重复了,还有谁想说?
3:忍辱负重不放弃。
师:这样一改就好多了,你很会动脑。继续。
4:耗尽心血终写成。
师:非常好,如果老师希望突出《史记》的影响,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改一改?
5:耗尽心血成巨著。
师:我们五(2)班的同学的很了不起,一会就写就了一首朗朗上口的诗。这首诗是我们师生智慧的结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
师:好多同学也许是第一次做诗,我们再来读读它,记住它。
再读。
总结过渡:原来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首曲折动人的诗,我想同学们现在一定是迫不及待的想走近司马迁,朗读课文。不过别着急,所谓欲速则不达,高楼大厦平地起,你想要来读课文,老师还要先考考你基础,过关了,才能读课文。好吗?
【研究反思:因为文章四个段落小节正暗含了一首诗,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提炼诗歌这个环节。一为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二为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效果看,这个环节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热烈,达到了预期了的教学目标】
 
                  第三板块:检测和巩固生字词
第一关:字音
师:第一关,出示词语,你能读准确吗?
1:读。(读错了“飞来横祸”,全班同学表示有异议的不多。)
2:老师,“横”应该读第四声。
师:说得对,那你知道为什么读第四声吗?
2:我觉得读第四声比较好。
师:你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解释横的两种读法和代表的意思。)
齐读“飞来横祸”。
第二关:字形。
师:接下来是第二关,你能写正确吗?
(默写生字词)
师:默到100分的同学举手?
师:很好,大部分同学写对了。这位同学,你告诉我你错了哪个词?
生:辩论的辩。
师:谁来告诉他这个字怎么记?
生:辩论是要用嘴巴的所以它的中间是个言字。
师:你说得很对,这个字还有一些形近字,你能说一说吗?
生:辨别要用眼睛,小辫是头发扎的,花瓣中间是瓜。
师:说得真好,看,利用一个字的形近字来进行记忆,我们一下子可以记住很多字,这可真是一举几得。还错了哪个字?
生:入狱的狱字。
师:这个字又该怎么记呢?
生:狱的两边都是狗。
师:这个同学的眼睛很敏锐。古人造字有形声、象形、会意等方法。这个狱字,是个会意字。(出示图片,帮助理解)指导学生从造字规律来记住字形。
第三关:字义。
师:这些字,你都理解了吗?
1:我知道耗尽就是用尽自己的力气,完全没有了。
2:我知道“前无古人”是前面没有人能做到的意思。
师:那你能不能联系课文来说说“前无古人”在文中的意思?
生:就在史记这部巨著是从来没有写成过的。
师:非常棒。这样你就真的理解了这个词。谁能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一下“飞来横祸”的意思。
生:飞来横祸是指意外的灾祸,文中的意思就是司马迁遭受了酷刑,这是意想不到的灾祸。
师:是啊,这样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他同学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总结过渡:现在我们的基础是打得扎扎实实。非常牢靠了。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研究反思:高年段的生字词教学一般不作为重点,这里,我主要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个检测,并在检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闯关形式,从字音、字形到字义,层层深入,既学习字词又学习方法。从教学效果看,所有学生能掌握字音,大部分同学能掌握字形和字义。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学会记住字形的两种方法,即形近字辨析法和抓造字规律法,指导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总之,这些措施是有效的,这些方法也在学习中被学生接受了。】
 
                    第四板块: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想按照诗的顺序来读课文,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
生:自己喜欢的。
师:好,就这么办。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看读的同学有没有达到自学要求上提到的正确流利这两点,等会我要请你来评点。
课文第四小节
生:我想读第四小节。(生读课文,读得很不流畅,错误较多)
师:你平时经常回答问题吗?
生:很少。
师:好的,没关系。张老师今天首先看到的是你的勇气。我们为他鼓鼓掌。鼓励他这次顺利发言,也激励他今后踊跃发言。谁再来读读这一小节?
2:读课文。依然有错误。
师:老师看出来了,这一小节有个长句子特别难读,我们得先克服这个困难。谁能把这个长句读好?
3:读长句。基本正确。
4:再读长句。正确。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这一小节,看看能不能读正确?
生读课文,读正确了。
过渡:好的,终于把这一小节读好了。谁接着读?
2小节
1:读课文。读得很好。
师:谁来评点一下?
2:读得很正确、很流利。
师:(问生1),你读得很不错,请问预习时,遇到什么问难了吗?
1:好像也没有。
师:真了不起。看来你读书很有方法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1:我就一开始慢点读,一个字一个字读,等读熟了,再快点读。
师:很实用的读书方法,其他同学可以借鉴一下。
3小节
生:读得特别有感情。同学们自发地给了掌声。
师:看来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谁来说说,好在哪?
生:她不光读得正确流利,还很有感情。
师:这本事可不人人具备的,我们要向她学习。有没有那个同学敢和她比一比?
生:读得抑扬顿挫,也很出色。再次给予掌声。
师:两个同学读得都好。给同学们起来很好的榜样作用,我看到有好多同学在他们读的时候,就在下面小声学,相信我们都会越读越好。
1小节
师:这一小节,老师想请班里平时读书有困难的同学来读?我们也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生:在大家的帮助下,读得还是比较正确。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马上就学会了前面一个同学介绍的经验——慢慢读。我们相信他会有更好的表现。
总结过渡:同学们刚刚非常高质量地完成了前面的三个自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还交流了一些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张老师觉得我们五(2)班的同学学得特别快,特别好。现在,老师还有最后一个任务给你。
【研究反思:朗读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读的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进行朗读指导和朗读评价时,我尽量做到每一小节的侧重点不同,每个同学的训练点不同。比如课文第2小节,我指导了长句子的朗读。课文第2小节,我关注了学习的方法等。同时我还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学有所得,学友所获。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环节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第五板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
师:说得太简练了,我们是既要简洁也要全面。你可以根据板书来说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司马迁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勤奋学习,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虽然只是简单、初步的了解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但我相信我们也有许多收获。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他的经历又能否证明:“有志者,事竟成。”我们拭目以待。
【研究反思:这个板块的目标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的句子的简洁精炼又能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因为时间关系,学得还是比较仓促的,所以效果一般。】
板书: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习,
写《史记》。
弃,
著。
五、课后反思。
今天这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进行的高年段第一课时目标导学的教学研究。课前,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备课,力求让整个课堂目标清晰,导学有效而又趣味盎然。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说基本达到了我的上述要求,所以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课堂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字词板块学习后没有做很好总结提升,最后的概括课文内容板块显得仓促,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中,还是要坚持目标导学的方针,将课题研究进行到底,争取有更多的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