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文本成果>>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案例(潘春霞)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案例(潘春霞)
发布时间:2015-12-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潘春霞

 

展开想象  拓展语言 享受表达过程的成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案例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潘春霞
教学现场:
(一)唤起想象体验情感
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童年那欢乐的岁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二)模仿训练 习得表达
  师: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把盲婆婆带到哪些地方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故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2)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三)思维引路 创作诗歌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潘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形式如下: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
      感受大街的繁华。
      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
      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
【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课。这是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展开想象和拓展语言的教学片段。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
(一)悠远的意境 巧补那一片“白”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觉亲。”儿童诗的创作同样源于生活,作者在此时被此景所触发而生的情,融成笔端简单的几句诗,其思维的跳跃往往较大,相应的留白较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读者唯有入其境,才能领其情。这些特点值得教者认真思索,真切把握,否则处理时易陷入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化圈圈之中。加上低年级学生理解时往往只能就字论字,就句读句,难以从整体加以把握。这就更需要教师善于捕捉诗中空白,作层层铺展,为学生搭建“入境”的阶梯,让学生一边走进文本,一边获得体验。但走进文本后,还要跳出文本,进行基于个体体验基础上的个性的升华与张扬,即发学生“自己之声”。
(二)凝练的语言 精练某几个“点”
1.朗读点:
诗是美的载体。诗的语言在排列形式上的美,音韵节奏上的美,创设意境上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还有儿童诗独特的质朴美和稚拙美,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本课教学中,读的训练历经如下过程: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整体入手,初步感知——三读,品词析句,丰富情感——四读,配乐诵读,升华情感。这样,学生读诗的过程就成了发现美、捕捉美、展现美、享受美的过程。
2.发展点:
这个教学片段中,指导学生模仿文中的语言进行小诗创作,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语言发展的需求。学生在感受儿童诗语言的魅力之后,学会了运用,尽管只是初级模仿阶段,但孩子的创造,正是以此为起点的。有了扎实的基础,才有创造的可能。那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有力地映证了一句话——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针对儿童诗特点,我采取不同策略进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策略并非呈线形分布,而是相互纵横交错,贯穿整堂课。这三种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儿童诗教学。相信只要巧妙利用,教师在执教低年级儿童诗时定能深入浅出、浅入深出,课堂教学定能富有诗情画意,学生也定能在儿童诗学习过程中,达成课标提出的关于 “语言、情感、想象”的目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