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第九册《老师和同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王建法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老师和同学是人物写生画练习中经常使用的画题,让学生来观察描绘与自己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玩耍的同学及朝夕相处的老师,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美术课标》对中高年级段“造型·表现”的要求,学生要初步学习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从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学生情况:
小学五年级阶段的学生是由记忆画、空间环境想象和色彩理论应用的初步阶段正式转向理性认识的阶段。虽然,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在认识方面往往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不细致、不成熟,表现的人物往往喜欢凭直观的感觉,表现出的形象往往机械缺少生动感,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线描写生画、速写、色彩写生等对于加强儿童色感和造型能力具有推动、提高作用。
教学总目标: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写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巩固写生的技法,充分调动感受、体验、领悟情意领域的相关内容,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线描、色彩和淡彩)大胆地表现人物肖像,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次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老师和同学的观察,能用自己喜欢的造型写生方法,抓住老师或同学的主要特征或表情,给他(她)画张肖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范作,了解各种不同的人物肖像画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及绘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心,感受和增进师生之情、同学之情。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准备:铅笔、油画棒、颜料工具等
美术资源:各类表现人物肖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和表情,用各种表现形式大胆地表现人物肖像。
难点:学会细致的观察人物的相貌特征,体会人物的情感,大胆探索运用多种手法进行表现。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表现人物肖像画的方法。
2、欣赏各类肖像作品,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特点,为学生创作提供借鉴的资料。3、这节课以兴趣导学,以情感促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4、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提供学习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去主动探索从而发现结果。
5、坚持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
1.能否通过探索,找到描绘人物肖像的方法:抓住特征、表现神态。
2.在欣赏活动中,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3.能否在人物肖像的创作过程中主动的选择、借鉴不同形式的人物肖像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悬念导入
1、组织教学,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向学生问好,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2、教师提出要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首先需要找到两把钥匙。
3、教师出示(多媒体)两幅名人画像图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说说画的是谁?画得像不像?这两位人物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4、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后集体交流。
5、过渡:二幅画都抓住了潘长江和李咏的主要特征,下面你们能不能说说我们身边有明显特征或神态和表情的人呢?如我们的同学、老师都可以。
6、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后集体交流归纳: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神态表情。
(教学策略:采用“引导----发现”模式,杜威等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教学不应该只是讲和听,而且必须通过做去感受。制造一个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同时在游戏中领会“抓住特征”的真正含义,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学会细致的观察。)
二、揭示课题
14 《老师和同学》----人物肖像画
简介肖像:一个人的相貌,主要表现人的脸部特征与神情的美术作品。
三、自主学习,情感体验
学生活动:互相观察,情感交流。
师:“为什么我们班级大相册中的老师和同学会这么可爱?”
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交流。
师:“虽然动画片《樱桃小丸子》中的小丸子和她的同学老师造型很简单,和真人并不是特别相象,但是我们看到她们都非常亲切,这是为什么呢?怎样让画面中的人物生动起来呢?”
生:学生思考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找到打开人物肖像画大门的第二把钥匙:表现神态。(多媒体展示:插入“抓住神态”和“表现神态”两把钥匙,“人物肖像画大门”随之打开。)
(教学策略:本环节的设计以师生情,同学情这一人文情感为主线,教师运用视频,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场景中,对老师和同学的外貌特征进行观察。)
多媒体演示----不同形式的肖像画作品(可点击放大)
生:学生欣赏。
师:“你最喜欢那一张画的绘画风格,你觉得哪一张画的给你一些启发?”
生:指名学生发言。
师:“你打算选择哪种形式来表现你的画面内容呢?或者你有什么样的新构思?”
生:学生举手发言。
(教学策略:采用“自学--指导”模式,教师设计参观画廊这一活动,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肖像作品,并通过比较与体验,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和情感神态,在这一基础上由学生选择借鉴大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从而以自主探究的形式解决自己在绘画中遇到的困难,层层深入,突破难关,较好的解决教学难点。)
四、教师演示,共同欣赏
边讲边演示,解决教学重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创作步骤图。
1.勾线图色法的步骤图;
2.从局部开始刻画的绘画方法。
思考:你会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创作呢?
六、作业展示,师生共评
1、作业展示--“班级的新画册”
把作业展示纸排列成画册的版面,附上一些温馨的文字,既形象生动又便于拿取作业,富于美感,和教室的“小画廊”相呼应。
2、师生共评--“说你说我”
说一说我的画: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说一说你的画:请同学简单的评述其他同学的作品。
(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介绍自己的作品,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绘画感受,并通过学习评价学会尊重别人的艺术成果,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七、归纳总结,完美课堂
1.学生小结(我学会了什么?体现教学重难点)
2.教师总结(回顾同学们找到的打开人物肖像画大门的两把钥匙“抓住特征”和“表现神态”,首尾呼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后记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老师和同学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会精细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在教学过程评价方式上采用全程式评价方式,及时调控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层次的教学策略。如:现场观察两位特征较为明显的同学,现场鼓励学生示范作画,教师不失时机抓住现场学生范画出现的问题点评,引导学生多注意、多分析比较,并在学生第二次作画过程中加强薄弱知识点的指导和提升。与此同时,设计大量优秀作品图片的欣赏,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的举一反三的方法,强化美术的“审美”功能。
本课学习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使课堂40分钟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体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有益尝试。
《老师和同学》案例评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案例为段落式教学案例,共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程序、教学后记七大项,整篇案例条块合理,结构清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均在案例中得以具体、充分的体现。
人物肖像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物画教学中,学生常常存在“不敢画”和“观察不仔细”的毛病,针对此,教师以趣激学、以情促学,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作为教案设计原则,同时要求大胆尝试,不怕失败。
本案例以“寻找打开肖像画大门的两把要匙”为线索,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悬念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逐步领会人物写生要仔细观察,抓住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的导入很有特点,对如何观察对象、抓住特征、画好人物写生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显枯燥;教师教的轻松,不必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教师接下来安排了“班级大相册”、“参观小画廊”、“我是评论家”等环节,通过赏析人物写生趣味图片库,确定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寻找到第二钥匙:人物写生要投入情感,抓住人物特征和神态,很好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写生的过程中,加深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了师生情、同学情。
在学生作业的评价上,注意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自评、互评,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接受不同的意见。
教学资源库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多变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