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提问中得出知识,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探究的兴趣。最后动员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样既能增加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刺激学生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能补充学校教具的不足,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一举多得。本月我主要从这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如教学《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实验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准备西红柿、橘子、梨、黄瓜、苹果等物体,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自然想到:这些物体中真的含有水吗?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取它们体内内的水?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脑海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第三,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充分投入的学习活动中才得到体现。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对于他们主动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观现象也许就是学生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土壤里有什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有一些了解。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土壤里有什么?土壤为什么能长植物?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颗粒大小、颜色等问题。在提问中学生意识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自然对土壤产生了兴趣,从而热爱土壤、自主观察、研究土壤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