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本阅读时,我采用如下的方式:
A:预览。先看封面及标题,引发学生对所要阅读的绘本的兴趣。
B:问题。看到封面及标题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或自己的疑问。低年级则需要老师先提出简单的问题,慢慢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比较级时,用“The big boasting battle”作为拓展内容。课件先呈现绘本的第一张图片和最后一张,第一张有文字,最后一张去掉了文字。
看过这两张图片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Are they friends?Who is really stronger?Why?可以在小组中讨论:I think the lion is stronger. I think the snake is longer.学生表达时会习惯常规的思维。然而完整阅读时,他们所看到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The lion is not longer,the lion is not stronger. Help each other,They are strong and long. 如果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思维,关注自己的问题,不断地追问:Really?只是把绘本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他们的思维就会“偷懒”,阅读就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加入。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保护学生的思维。
C:听及阅读。先听教师朗读,完整地感知故事。再尝试自己阅读,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或者证实自己的疑问是否正确。在阅读绘本时,学生也会遇到几个生词,有绘本语境作支撑,学生们联系前后故事情景,结合图片所示,会猜测到单词的意思。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会渐渐学会去猜测。
D:朗读。阅读是理解活动,而朗读则是理解后的强化活动。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去记忆所学语言知识,积累和丰富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结合绘本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学生们的朗读会更有感情,更能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及价值观。
E:表演或复述。小组中分角色表演。表演是学生输出的过程,是更高级的语言学习过程,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希望学生有所输出,而表演则是很好的输出方式。学生在看、听、读、说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或复述,用他们重建英语情景或重述故事片段,完成从情景到语言,再从语言到情景,从分散文本到整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发挥了想象力,获得了成就感,促进了语言运用和情感的提升。
F:仿写。给出无字绘本(去掉文字),列出语言支架,学生还原或再创造绘本。在表演或仿写中,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如学生在学习了 PEP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描述自己一天内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后,教师在拓展环节呈现“Twin si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