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教学了第五单元what do they do?第二课时。本课的具体内容是介绍家人的工作,用“他们做什么工作”进行交流和询问,要注意动词三单形式和动词原形的准确运用。第二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对话练习,对话内容为他们做什么工作?他们是(什么工作)他们在(某处工作)。很简单的几句话,练习也极为方便。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个环节为记者杨澜采访未来的名人们。首先是我示范:你好,你做什么工作?找了一个学差生,一是检查他有没有学会本课句型?而是进行示范可以直接纠正。不出我所料,他果然听不懂,不过他没有任何的停顿,回答道:我叫江某某。我及时追问,哦,我知道你叫江某某,那么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呢?他这次没有任何的迟疑,回答道我是做医生的。可是后半句话“我帮助病人”却怎么也回答不出来了。
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漏洞,于是当即进行补救:关于工作这一话题,你们有哪些问题?学生不敢想,只会就书上的“他们做什么?”“你做什么?”句型进行问答。然后我主动追问“他们在哪工作?”使得学生开拓思路。很快,有学生快速反应过来,立刻举手问道:“他们工作累吗?”,“你工作多长时间?”“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是在学校工作的吗?”......一时间,学生的眼睛都亮了,话题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起来。
我想,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我还需要让他们写一写,问一问。在下节课,我们还要再继续讨论,然后将问题重组,写一篇文章介绍介绍自己家人的工作情况。
正是学生江某某的一个错误应答,才给我机会真正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进步。这就是所谓的师生共长吧。
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有思维的局限性,人的痛苦莫不过是局限于自己的思维困境。”教学的幸运就在于,与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一起,发觉彼此的思维局限,通过指导、互助,拓展双方的思维外延,实现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