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理论学习(一)
一、题目:《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一)》
二、内容摘要:
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
文言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它“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白话文基本源自文言文,它的基本语汇几乎脱胎于文言文,它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越文言文。如何使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文言文精华不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如何让生动有趣的小古文在小学生的学习中鲜活起来?如何使这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字真正成为学生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我开始行走在小古文的路上,探索小古文的教学之旅。
一、走进课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了适应小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选编了4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百字小古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辨日》。从内容看,这4篇文章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适合小学生的成长历程,符合他们学习的需要;从数量上看,相对较少。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文教材要坚持选编古诗文,并要达到一定比重——小学阶段的比重最好不少于五分之二,初中阶段则不少于三分之一。朱文君老师从2005年开始悉心研究小学文言文教学,并编著《小学生小古文100篇》。她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选择100篇浅显易懂的、有故事、有情趣的文言短文,在小学中高年级尝试教学。小古文社团、小古文微课程陆续走进了小学课堂。
二、走进经典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让学生走进孔子,走进《论语》,走进儒家文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应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少年的血脉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明清四大古典小说,能让学生品味文言文、白话文下的生活世界和文字韵味。“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悌于长 宜先知。”《三字经》可让学生浸润“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懂得“入则孝父母,出则忠国家”的为人准则。“沉香救母”是英雄主义的孝道,“木兰从军”则在无奈苍凉之中蕴含着她深深的孝心。学习小古文,了解之乎者也,可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国学经典。
三、走进历史
小古文《推敲》: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篇小古文让学生和两大诗人有了更深刻对话的机会。韩愈虽然时任高官——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但他爱才惜才。贾岛斟酌“僧敲月下门,鸟宿池边树”中是用“推”还是“敲”好时,撞到了韩愈的官队中,不但没有被惩罚,韩愈还替他定下了“敲”字。这就是学问人的惺惺相惜之情,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让学生走进三国,了解孙权、鲁肃、吕蒙三人不同的出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品质,从而获得不同的启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告诉我们不得以老眼光看人,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变化。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古文记载着历史、述说着历史。让我们走进古文,走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