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理论学习(二)
发布时间:2017-06-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晓秋

四月份理论学习(二)

 

一、题目:《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二)

二、内容摘要:

 

上篇 诵读之旅 一路闻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最佳途径,是学习古文的一把钥匙 。古文可以高声朗读,也可以低声吟诵;可以加上音律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朱文君老师曾经说过:小古文怎么教?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小古文,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是一种素养。 
  一、 读出字正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文中多有生僻字、异读字、通假字,诵读时教师需备好学生。哪些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哪些是第一次碰到的新字,教师要心中有数。如,韩愈的《马说》第二段中的异读字、通假字、多音字较多,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尽”读“jìn”,意为“完”;“石”读“dàn”,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通“饲”;“见”读“xiàn”,通“现”,表现、显现的意思。只有在读准难读字的字音后,学生才能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课文后,学生对古文的意思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对第二次碰到的通假字,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说”通“悦”,读“yuè”,意为“快乐,高兴”的意思。这个通假字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已经学习过。在学习《姜太公遇文王》中“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中再次出现。在朗读时,可不再提醒学生,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说”的音和义。这样,在反复中他们慢慢掌握、积累基本的小古文常识。  二、读出其义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读小古文,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同样的文字内容,不同的停顿,表达的意思就会大相径庭。在古文教学中,如果读错停顿的节奏,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句意,有时甚至会曲解文意。那如何让学生正确断句呢?可根据小古文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理解水平,或通过看注释来划分句子的停顿,或通过教师的范读来把握句子的节奏,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探讨理解。如,《学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思援弓缴而射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标出自己朗读时的停顿。结果,发现学生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思援/弓缴而/射之。”“思/援弓缴/而射之。”我让学生读课后注解,讨论字义,再自己来选择正确的读法。最后,他们确定第二种读法是正确的,因为“思”解释为“想”的意思,“援”是“拉”的意思,“弓缴”即“弓箭”, “之”是指代鸿鹄。读好停顿,自然意思也理解了。
小学阶段对古文的解释没有精准的要求,让学生大致了解即可。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好停顿,这样他们就能有所悟、有所感。 
  三、读出韵味 
  据资料记载:古人诵诗吟文必抚琴,弦动而辞发,甚至有“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说。可见,古人吟咏诗文之快乐可见一斑。对于初学者,能快乐地玩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乐趣,也是小古文成功教学的秘诀之一。 
  如,支玉恒老师执教《学弈》一文,指导学生断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他说: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同时,亲身示范起来。话音未落,孩子们早已开怀大笑。支老师说:“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这样。试一试,看看你能读出滋味来吗?”学生迫不及待地效仿老师,读得不亦乐乎。支老师说:“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学生读得更投入了。玩
中学,学中玩,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敲开了小古文这扇门。 
  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趣味、韵味所在。拍手读、快读、慢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唱读……一改过去语文课堂正襟危坐、一眼一板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母语。如: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三字一顿,节奏鲜明,可以拍手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字一顿,排比对偶,一韵到底,极富音韵之美。唱读如何?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对这篇小古文,来个“辩读”如何?两小儿的话可以快读,表现出两小儿的焦急;可以慢读,表现出两小儿的胸有成竹;也可以一个快读,一个慢读。这样的读,就能读出不同的节奏,读出不同的韵味,读出不同的心境。没有一种语言能像文言这样,充满音韵美感,可读、可吟、可唱。小古文的教学,不提倡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我们主张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提升自己的古文素养,最后内化成自身语言的一个部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