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理论学习(一)(刘晔妍)
发布时间:2017-06-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晔妍

引导学生阅读与小古文相关的文章
  1.读小古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每一篇文章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比如《论语》中教育思想产生于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儒、道、墨、法等学派都有自己不同的教育思想,在激烈的碰撞中,儒家对于教育独特的意义就显现出来。因此,读春秋的历史,有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2.读小古文作者生平以及介绍。
  不同人的文章,风格迥异。有的豪迈,有的严谨,有的喜欢用长句,有的偏好短句,有的喜欢用语气词,等等。这些的产生与作者所接受的教育,所生活的环境,平生的经历以及师从何人都有很大关系。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折射出他向往世外桃源,厌烦东晋时期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这些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有关,与他入仕的经历也有关。因此,对作者了解得多,也有利于学生对小古文文本的理解。
  3.读小古文衍生出的成语及故事。
  很多小古文中的语句到今天为止已经演变成了成语,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成语故事。成语的意思本身不是很好理解,但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则能将其阐述得清楚明白。因此,学生读这些小故事有利于理解成语的意思,进而对小古文的理解有所帮助。比如,“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个成语,就有一个关于吕蒙的故事,学生在学习此篇小古文的时候先读故事,再去读原文与译文,就更容易接受理解了,而且想着故事情节,对背诵也有帮助。
  4.读与小古文有关的文章。
  与一篇小古文相关的文章很多。比如《读书有三到》这篇关于读书的小古文,就可以找出许多许多与之相关的文章,比如培根的《谈读书》等等。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与预习的小古文有关的文章读,并在课前交流。有时也统一发放一篇文章,学生共读,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顺势进行引导,带领学生学习小古文。
  这样学生虽然学习同一篇小古文,但是他们的阅读是有个性的。他们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样就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晦涩与无趣,学生更愿意去学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