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理论学习1(郭如洁)
发布时间:2017-06-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如洁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读的策略 1.1一读读通内容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 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阶段选用的古文大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在初读阶段,先对课文进行感知,通过初读了解文章全貌,粗知大意,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读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在纵览全文之后,就应据此粗略地感知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如故事的主要人物、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等;故事大概说了几层意思,这几层的意思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感知”这个步骤中,重要的是通过对文章进行粗略的浏览从而求得对其全局性的整体感知,而不是对文章局部意思的把握。初读阶段形成的整体“感知”印象,是下一步“理解”文章的必要基础。 1.2 二读感知大意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诗的境界时说道:“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这种境界就是对古文的感知。尚不明义而内心已经有所触动了。感知是理解的基础,此时的读,首先可以先听老师范读。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感知古文的大意,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例如初读《杨氏之子》,觉得课文不怎么样,读着读着,就读出味来了。这时心头一热,很激动。“禽”是什么意思?现在指的是家庭中喂的鸡鸭鹅,文章中指的是鸟。古今意义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多么巧妙啊!聪惠的“惠”还同现在的“慧”,这种文言现象叫通假。孔君平是智慧的,杨氏子又是那么的机智……这一大一小,一逗一驳,叙述得多么巧妙!为什么说杨氏子是“聪惠”的?道理也就在这里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