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更多
2018年秋学期课题研究总… 09-13
“衣的科学问题”活动设… 06-08
最新动态
课题研究小结 01-10
研究课通知 01-07
研究课通知 01-07
课题活动在村前小学举行… 11-02
研究课通知 11-02
2018年秋学期课题研究总… 09-13
五月理论学习(吕卉) 05-06
四月理论学习(吕卉) 05-0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穿的科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理论学习>>三月理论学习(吕卉)
三月理论学习(吕卉)
发布时间:2017-06-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吕卉

 

科学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学习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而科学探究的前提是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经过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内化形成较好的科学素养。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反思,我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气氛,使学生敢问
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善于吸收教育科学以及所教的小学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努力营造和谐气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为学生一时答不上问题而焦躁,相反,教师的语气应轻缓和蔼,放开架子走进学生,拉近师生距离,充满人性化地关怀与鼓励,学生感觉有亲近感,乐于与你沟通,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法,并且有勇气与你进行答辩。问题在争辩中生成与延续,学生经历着疑惑—猜想—实验—顿悟,享受着问题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整个课堂充满交往与互动,这符合新课改素质教育精神。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心里即使有许多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于是课堂上就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敢于课堂上提问,首先就一定要改变这种习惯,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其次,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批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少些不准,多些允许,提倡讨论、辩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教师要根据科学问题的特点,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已有经验和未知世界的 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思维活动,在思想上产生疑问,从而锻炼提问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启发性、开放性、现实性,要注意从内容的新奇处设疑,从表象处设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给三年级的学生上第一课《植物的生长变化》时,由于他们刚接触科学课,对科学老师也比较陌生,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各种植物的生命周期,还给他们展览了高年级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植物的爸爸妈妈在哪里?”“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采摘植物它们会感到疼吗?” “我们能不能自己种一些植
物?”“老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老师,蟑螂爬过的食物有毒吗?”就这样,孩子们能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着我问这问那。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课下能够制作出一株株精美的植物标本,我更是高兴万分,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帮助他们塑封起来,好好的保存。
其次,教师的提问也很关键,教师善于提出问题,会影响学生养成“发现—提出—探究”问题的好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
四、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
一个情境出来以后,不要急于让学生提出问题,先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在自己的本子上提出问题,然后说给小组成员听,小组成员发现没有价值的给予指出,问题过多过繁的帮助筛选,然后再小组汇报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大家的帮助,再听别人的,对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好的,如果一开始就听别人说,没有思考空间,中下学生就长期得不到训练,就会形成懒惰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提问题的能力。
五、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无关,这时候,老师不能否认他的问题,要肯定他的问题,比如:这样一个情境:“蚯蚓家族要开一个联欢会,它们会选择哪个会场呢?”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它们邀请蚂蚁没有?”这个问题我觉得提得很好,老师却说:这个问题与本课无关,就一晃而过,没给学生予以肯定,我观察发现,这节课学生再也没有发言,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多用鼓励性语言,不能局限于教师自己的圈套。当然,有的问题不着边际,教师可以巧妙修改,使问题有意义,这样对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有帮助。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具有质疑意识的人,才会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要多一些鼓励性语言,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环境,多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对提高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